随着三月的春风,AI技术与短剧形式的融合成为了网络视听行业内的热门话题。在近期举办的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司长冯胜勇提出,当下已迈入一个“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新时代。
各大视频平台,如爱奇艺、芒果TV、腾讯视频,以及短视频巨头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纷纷将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与微短剧作为核心议题讨论,这一领域无疑已成为行业风口。
自Sora发布以来,国产AI视频大模型如即梦、快手等,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实现了从跟随到局部领先的飞跃。
从内容层面观察,AI短剧经历了从初步尝试到质感显著提升的过程。去年的《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和《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到今年备受关注的《美猴王》《无名特工队》等作品,均展示了技术进步与内容创新的结合。然而,尽管有所进步,AI短剧仍面临诸多挑战。
目前,AI短剧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叙事连贯性不足、镜头语言单一、人物表情僵硬以及题材局限等方面。观众普遍反映,AI短剧在视觉上虽有惊艳之处,但细节真实性和情感表达上仍有待提升。
在过去一年中,AI短剧的创作流程逐渐清晰,通常包括剧本生成、分镜脚本、图像生成、图生视频及剪辑优化等步骤。利用ChatGPT、Deepseek等模型辅助剧本和分镜脚本的创作,再通过MidJourney、可灵等工具完成图像与视频的生成。然而,实际操作远比理论复杂。
一位个人AI短剧创作者透露,即便是基于兴趣的创作,每分钟成片也需花费二三十个小时,主要时间用于选择和调整提示词,以确保图像和视频的一致性。不同AI工具间缺乏协同性,增加了创作难度。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AI短剧的创作群体仍在不断扩大。一方面,专业影视机构和主流媒体积极参与,如博纳制作的《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央视的《美猴王》等,这些作品往往融合传统文化和科普元素。另一方面,个人创作者和小型AI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的作品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专业团队。
值得注意的是,个人创作者的作品质量并不逊色于专业团队。由于AI技术极大降低了制作门槛,作品的差异化主要取决于创作者的提示词熟练度、个人审美和镜头感。一些创作者通过精湛的提示词撰写和运镜技巧,成功制作出逻辑通顺、观感接近真人剧的短片。
随着OpenAI发布GPT-4o多模态模型,AI短剧的创作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GPT-4o能够处理多模态输入,并在多轮交互中精准遵循指令,这将极大提升叙事和角色设定的一致性。同时,快手联合创始人兼CEO程一笑表示,快手的可灵AI在“图生视频”功能上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并已实现商业化收入超亿元。
这些技术进步和商业化的成功,预示着AI短剧的未来充满潜力。随着创作门槛的进一步降低,“一人剧组”将成为常态,大众创作者的无穷智慧将推动AI短剧走向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