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脑电图百年之旅:人类距离“读懂”大脑还有多远?

   时间:2025-04-01 13:51:13 来源:钛媒体APP作者: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脑电图(EEG)技术,这一连接心智与电波的桥梁,自一百年前精神病学家汉斯·伯杰在德国耶拿首次记录下人类大脑自发电活动以来,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发展历程。如今,它已经成为脑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支撑着我们对大脑功能和障碍的深入探索。

为了纪念这一里程碑,并展望EEG技术的未来,全球500多位来自50多个国家的专家被邀请参与了一项广泛的调研。他们分享了EEG在理解大脑功能及障碍方面的作用,提出了对未来研究的看法,以及如何在未来一个世纪中最大化EEG对神经科学和医学的贡献。

EEG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神经成像技术,通过在头皮上放置电极来记录大脑的电活动。这些电信号是皮层神经元群体同步突触活动的产物,能够反映大脑在亚毫秒尺度上的活动。EEG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癫痫、睡眠障碍、脑功能存续状态和意识障碍的诊断中。

回顾EEG的历史,伯杰的开创性工作在当时被视为大胆且荒诞,但他坚持不懈地寻找“精神能量”的客观证据,最终成功记录下了人类大脑的自发电活动。尽管科学界对这一发现持谨慎态度,但公众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甚至产生了读心术等幻想。然而,随着科学祛魅,EEG逐渐成为神经电生理研究的重要工具。

专家们普遍认为,EEG在临床诊断中展现了核心价值,特别是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它通常是唯一可用的神经影像学方法。随着数字计算机的迭代,EEG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推动了诱发电位、频谱及时频分析、伪迹剔除等方法的演进。

在展望未来时,专家们预测,EEG将在未来几年内实现多项突破,包括消费级硬件的普及、精准检测脑功能异常及药理干预评估等。同时,EEG技术还将成为神经退行性痴呆等进展性疾病的早期筛查工具。然而,一些大胆的预测,如解码梦境内容和通过EEG读取长时记忆,则引发了更多的悲观情绪。

在调研中,专家们还强调了EEG学术共同体的优先发展事项,包括改进EEG定量分析工具、标准化数据采集和处理流程等。他们建议将技术预测与优先事项整合,构建未来数十年的发展路线图,以确保EEG技术的持续进步。

尽管专家们对EEG的未来持乐观态度,但也表达了一些担忧。他们指出,尽管EEG具有低成本、无创性、便携性和高时间分辨率等优势,但基于EEG的全球脑健康生物标志物的开发仍然是一个中长期目标。他们还担心缺乏对临床和科研实践既定标准和协议的遵守,以及新型商业应用引发的伦理问题。

为了实现EEG技术的持续发展,专家们呼吁聚焦三大核心维度:效度验证、技术普惠和责任伦理。他们建议整合跨机构资源构建开放数据资源库,推动标准化进程,以确保研究的可复现性和结果的可靠性。同时,他们强调要利用新型EEG设备的经济实惠性和便携性,与少数群体社区合作,推动神经科学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专家们还呼吁建立兼顾认知自由与神经隐私保护的监管体系,制定配套法规保障神经数据治理的伦理合规性。他们建议资助机构、科研院所和个体研究者协同推进环境友好型技术研发,降低EEG技术的生态足迹。

这项调研不仅是对EEG技术百年发展历程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百年发展的期许。专家们呼吁整个神经科学界共同推进EEG技术的稳健、符合伦理、包容和可持续的发展路线,共同开启EEG在科学与社会的百年新纪元。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