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行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上,黑芝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兼CEO单记章分享了公司在智能驾驶芯片领域的显著成就。他自豪地宣布,自2020年推出A1000芯片以来,黑芝麻智能在中国传统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中的芯片供应已稳居第一,无论是在量产车企还是量产车型方面。该公司在全球芯片出货量中位列第三,市场份额超过12%。
单记章详细介绍称,A1000这款采用16纳米工艺的芯片,拥有高达58TOPS的稠密算力,相当于100多T的稀疏算力,持续获得多家车企的定点合作,并已成功应用于超过20款车型。公司即将推出的A2000芯片,更在AI计算效率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并具备多项创新功能。
黑芝麻智能CMO杨宇欣在论坛的采访环节,就蔚来自研智能驾驶芯片并计划向第三方开放使用的话题发表了看法。他认为,车企自研芯片主要是为了节省软件投入和实现产品差异化,但这并不妨碍第三方芯片供应商的长期存在。他以特斯拉为例,指出特斯拉在HW3.0阶段实现了芯片自研,但在HW4.0阶段却选择了与博通合作进行芯片设计。
在谈到与英伟达在高阶智能驾驶芯片领域的竞争时,杨宇欣坦言,全球AI芯片的发展整体落后于英伟达,但就智能驾驶产品而言,双方在性能、功能和成熟度上正在逐步接近。他预计,随着城市NOA技术的成熟和大规模普及,未来二到四年内,国际芯片在这一领域的竞争才会真正开始。
单记章在论坛上还强调了智能驾驶中AI计算能力的重要性。他指出,随着摩尔定律的推动,计算速度在过去几十年里实现了高速发展,从几微米到2纳米的量产,物理技术的进化极大地推动了计算速度的提升。然而,随着AI神经网络的突破,计算架构和算法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对计算能力和计算架构提出了新的挑战。
他进一步表示,随着计算速度和计算能力的突破,未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带宽问题。他以英伟达为例,指出Thor芯片的算力虽然比Orin X提升了三倍多,但性能提升却有限,主要原因就是带宽的限制。因此,他认为下一步的突破应该在带宽上,大模型将推动端侧推理和端侧应用时代的到来。
在谈到智能驾驶的未来发展趋势时,单记章表示,随着芯片性能的不断突破,自动驾驶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他预计,到2025年底,乘用车的NOA渗透率将达到20%,到2030年,几乎所有的车辆都将实现城市NOA的功能。他还透露,黑芝麻智能已经与比亚迪和吉利等重要客户合作,共同推动智能驾驶的普及。
单记章还介绍了黑芝麻智能在芯片布局方面的进展。他提到,公司在2020年推出A1000芯片后,又在2023年推出了四域融合的1296芯片和基于7纳米工艺的1236芯片,可以全方位实现城市NOA的功能。而最新的A2000芯片,除了支持高阶智能驾驶外,还可以实现数据闭环和高速多芯片互联,支持的灵活性也非常高。
在谈到A2000芯片的应用方向时,单记章表示,该芯片不仅可以用于智能驾驶,还可以用于各种通用计算和具身机器人等领域。A2000和C1200相结合,可以解决所有智能机器人的AI智能计算问题。
在论坛的采访环节,蔚来创始人李斌也透露了蔚来自研5纳米智能驾驶芯片“神玑NX9031”已经正式量产,并搭载于第三代技术平台首款车型ET9上。李斌表示,自研芯片显著降低了成本,每辆车节省了约1万元人民币,并计划将芯片和操作系统对外开放,供第三方使用。对此,杨宇欣表示,虽然车企自研芯片可以节省部分软件投入成本,但第三方芯片供应商仍将长期存在,并继续为车企提供芯片支持。
最后,杨宇欣还谈到了国际竞争的问题。他表示,虽然中国产品在产品力上已经没有问题,但在全球商业竞争中,仍可能面临关税围剿等挑战。然而,他相信中国的力量未来在全球将举足轻重,并希望伴随中国汽车行业的崛起而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