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知名供应商巨头博世宣布,将退出电动汽车充电服务市场,这一决定引发了业内广泛关注。据悉,博世已向客户发送电子邮件,明确表示将于2025年3月31日正式终止其“充电服务领域的相关业务”,并计划在今年6月30日全面结束电动出行服务领域的运营。
博世官方回应称,此次退出是由于电动出行服务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业务增长未能达到预期,同时面临着高昂的成本压力和巨大的投资需求。经过深入评估,公司决定调整战略方向,将资源集中在其他更具潜力的领域。博世强调,这一决定是经过慎重考虑的,旨在确保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
回顾博世在电动汽车充电服务领域的历程,公司于2020年推出了“Charge My EV”充电服务平台,旨在改善充电基础设施的接入体验。该平台致力于提供广泛的充电桩接入服务,以解决不同充电应用程序带来的混乱问题。博世曾预计,到2030年,其充电解决方案业务将以每年超过50%的速度迅速扩展。
然而,现实情况并未如博世所愿。尽管博世在全球范围内接入了超过一百万个充电桩,成为全球最大的充电网络之一,但业务增长仍然缓慢,盈利压力持续增大。博世方面表示,此次业务调整主要涉及欧美和澳大利亚地区,对于已接入的充电桩,公司将与相关合作伙伴进行协商,确保平稳过渡。
博世的充电服务不仅面向个人用户,还为汽车制造商和企业提供解决方案。例如,博世曾与吉利旗下的莲花跑车和Stellantis旗下的玛莎拉蒂品牌达成充电合作伙伴关系。然而,随着博世退出充电服务市场,这些车企可能需要寻找新的充电服务提供商。
博世的退出无疑给电动汽车充电服务市场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业内人士指出,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充电服务市场的盈利困境。尽管电动汽车市场持续扩大,但充电服务企业的盈利问题仍然突出。受盈利模式单一、回报周期长等因素影响,许多充电服务企业都在苦苦挣扎。
目前,汽车充电服务市场主要分为三类玩家:资产型充电运营商、第三方充电服务商和车企充电运营商。以国内市场为例,资产型充电运营商如特来电、星星充电等,专注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及自有资产运营;第三方充电服务商如能链智电、快电等,则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不同品牌充电运营商的互联互通。博世或可归类为后者。
然而,即便是像能链智电这样的“中国充电服务第一股”,也面临着盈利难题。据其财报显示,公司近年来收入下滑,净亏损持续扩大。这反映出充电服务企业在盈利方面的严峻挑战。
与此同时,车企玩家在充电服务市场的队伍正不断壮大。特斯拉、理想等车企纷纷加大在补能服务方面的投入。然而,即便是像特斯拉这样的行业巨头,在超充网络上大举投资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盈利问题。特斯拉曾宣布裁员并放缓新站点的建设速度,以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对于大部分车企而言,补能服务的盈利问题同样尚未解决。理想汽车充电网络副总裁孙广敏表示,超充站是一个长期盈利性较好的项目,但在短期内仍然需要投入大量资源。他认为,做好基本功、提升系统部署能力是提高盈利上限的关键。
电动汽车充电服务的投入期到底有多长?这是一个许多企业都在摸索的问题。在黎明到来之前,还有多少玩家能够坚守在牌桌上?这一切仍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