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CMOS图像传感器厂商思特威(688213.SH)的股价表现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2月21日,公司股价创下历史新高,总市值突破400亿元大关,然而2月24日却出现回调,当日股价大跌4.36%。这一波动背后,是思特威近期发布的亮眼业绩预告。
根据思特威1月27日发布的2024年度业绩预告,公司预计2024年营业收入将达到58亿至61亿元,同比增长103%至113%;归母净利润预计为3.71亿至4.17亿元,同比增长25至28倍;扣非归母净利润预计为3.64亿至4.10亿元,同比大增598至672倍。尽管业绩亮眼,但公司背后的隐忧也不容忽视。
首先,思特威的流动性风险需警惕。截至2024年9月末,公司的货币资金仅为8.50亿元,而短期借款高达25.27亿元,且同期经营现金流净额为负。公司的存货金额达到32.26亿元,占总资产比例高达40.67%,远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
除了财务问题,思特威的股东在业绩改善之际纷纷减持股份,也引发了市场的担忧。据公开信息,2月17至18日,就业绩稳定性、资金链、股东减持等问题,时代商业研究院向思特威发函并致电询问。公司回应称,不存在应披未披的风险事项,股东减持不会对公司治理结构及持续经营情况产生重大影响。
尽管业绩暴增,但思特威的盈利能力波动较大。2018至2023年,公司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6亿元、-2.42亿元、1.21亿元、3.98亿元、-0.83亿元、0.14亿元,其中6年中有3年处于亏损状态。相比之下,同行业可比公司韦尔股份(603501.SH)和格科微(688728.SH)在此期间均为盈利状态。
思特威的经营现金流净额长期为负。2021至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的经营现金流净额分别为-12.62亿元、-15.24亿元、7.67亿元、-6.14亿元。除了2023年,其余年份的经营现金流净额均为负值。相比之下,韦尔股份和格科微的经营现金流均为净流入。
在负债方面,思特威的货币资金已无法覆盖短期借款。截至2024年9月末,公司的货币资金为8.50亿元,短期借款则高达25.27亿元,短期借款规模约为同期货币资金的3倍之多。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也持续攀升,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已达49.05%,较2023年末增加了9.92个百分点。
存货方面,思特威的存货占比远超同行。2024年9月末,公司的存货金额达32.26亿元,占总资产的比例高达40.67%,远高于韦尔股份(17.64%)和格科微(26.75%)。存货高企不仅占用了大量资金,还面临着因市场波动导致存货跌价的巨大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4年上半年业绩预增公告发布后,思特威的多名股东纷纷减持股份。2024年7月26日,原第三大股东Brizan China Holdings Limited、原第四大股东Forebright Smart Eyes Technology Limited以及员工持股平台合计减持800.02万股,合计套现3.53亿元。
尽管思特威近期业绩亮眼,但公司仍面临流动性风险、盈利能力波动、经营现金流为负、货币资金无法覆盖短期借款、存货占比高以及股东减持等多重挑战。未来,思特威需要在优化财务结构、提高经营现金流、控制存货水平以及提升毛利率等方面做出努力,以应对消费电子行业的周期性波动和潜在的行业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