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轻松集团弃众筹冲刺港股,公益商业双轮困局如何破?

   时间:2025-02-25 16:09:15 来源:ITBEAR作者: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中国互联网医疗的广阔版图中,大病众筹平台一直以来都是公益与商业交锋的前沿阵地。近期,轻松健康集团(简称“轻松集团”),这一领域的知名参与者,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标志着其正式步入资本市场的大门。

与已在美股上市的老对手水滴公司相比,轻松集团在上市前夕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最为引人注目的举动,是它将极具社会影响力的轻松筹业务进行了剥离。这一决定,让这家曾以“轻松筹”广为人知的企业,在招股书中彻底告别了其最具辨识度的众筹业务。

轻松集团的这一资本化路径,不仅体现了互联网医疗平台在商业伦理与资本驱动之间的微妙平衡,也引发了对未来其在资本市场表现的好奇。轻松集团能否通过这一战略调整,讲述一个与众不同的资本故事,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

在上市筹备的关键时刻,轻松集团展现出了对潜在风险的敏锐洞察。2024年6月,该集团完成了业务重组,将轻松筹平台及其累积的超过5.5亿注册用户,整体转移至北京众意互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同时,朵儿医院相关业务也被剥离。此举不仅符合《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的相关规定,更重要的是,它试图消除公众对于“公益引流、商业变现”模式的持续质疑。

然而,这种业务剥离并非简单的切割。在当前的运营体系中,众筹页面仍然保留了向重疾险产品导流的入口。这种“物理分离、数据互通”的架构设计,看似实现了上市主体的合规化,实则保持了核心流量入口的功能性。

轻松集团调整后的上市主体,形成了“健康服务+保险经纪”的双核驱动模式。然而,从财务数据来看,这一模式似乎面临着增长困境。2022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健康服务收入占比从15.2%大幅上升至61.8%,而同期保险服务收入却持续下滑。这种结构性变化,揭示了商业模式的深层次矛盾。

在保险业务方面,年化保费总额从13亿元降至8亿元,2023年的收入规模仅为同业水滴保的14%。尽管健康服务实现了3.98亿元的营收,但其业务高度依赖外部采购,导致采购成本高昂。这种“增收不增利”的困境,在净利润率数据中得到了体现:从2022年的37.8%持续下滑至2024年前三季度的11.9%。

为了摆脱传统众筹平台的形象,轻松集团在招股书中多次强调“科技”概念,特别是AI技术在保险产品开发、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然而,财务数据却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研发投入占比持续走低,从13.4%逐年下降至8%。

这种差距在运营数据中体现得尤为明显。2024年前三季度,活跃用户数下降至5000万,而2022年和2023年分别为7050万和6910万。在保险产品开发方面,轻松集团自主研发的产品占比不足,主要依赖外部合作。这种现实与招股书描绘的技术蓝图形成了鲜明对比。

轻松集团的上市之路,不仅反映了互联网医疗企业在公益与商业之间的艰难抉择,也揭示了当保险变现遭遇增长瓶颈时,科技转型成为新的叙事方向。然而,招股书揭示的财务轨迹显示,尽管业务剥离在短期内规避了政策风险,但并未解决核心商业模式可持续性的根本问题。

轻松集团的上市,不仅是对自身商业模式的一次检验,也是对互联网医疗行业未来发展路径的一次探索。面对资本市场的严苛审视,轻松集团需要在技术创新与商业回报之间找到真实的平衡点,以赢得市场的认可。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