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蛇年春节前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方网站发布了一篇题为《千万外卖骑手迎来“权益保障”新时代》的深度报道。文章披露,中国各大城市的外卖骑手数量已超过千万大关。面对这一庞大的新兴劳动群体,行业正面临如何推动“算法向善”的新挑战,同时也迎来了“权益保障”全面升级的新趋势。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优化政策措施,强化灵活就业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护。
尽管这篇报道在春节的热闹氛围中并未引起广泛关注,但一个月后,电商巨头们的一系列动作让这一话题迅速升温。京东于2月19日宣布,自3月1日起,将为全职外卖骑手缴纳五险一金,兼职骑手也将享受意外险和健康医疗险。紧接着,美团在次日宣布,将从2025年第二季度开始,为全职及稳定兼职骑手缴纳社保。2月20日,饿了么也发布公告,指出自2023年起已启动蓝骑士社保缴纳试点,并加速推进骑手的全方位保障。
外界普遍关注京东此举对其即将推出的0佣金外卖业务的影响,认为这可能是其市场策略的一部分。然而,对于2025年的互联网巨头而言,市场环境和竞争态势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京东的社保策略,只是这些变化开始显现的一个缩影。
在过去的一年里,电商平台的变化同样引人注目。阿里巴巴等电商巨头开始从追求绝对低价转向注重品质低价,打击直播乱象,并更加重视商家在平台的体验,率先纠正了“仅退款”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京东则持续支持其采销团队,通过为消费者提供强有力的产品背书,展示其在关键品类和拳头产品上的产业链话语权。
这些变化的本质在于,今天的互联网公司在电商领域的竞争,已不仅仅依赖于对商业逻辑和消费趋势的理解,更取决于对产业逻辑和社会民生问题的理解和反馈能力。互联网企业不仅要在商业领域创造价值,回报股东和用户,还要在产业链层面发挥生态建设者的作用,更要在社会层面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传播正向的商业价值观和社会伦理。
对于电商平台而言,商家、用户和平台方构成了其核心生态。当商家和用户的利益出现分歧时,平台如何抉择,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在最近的财报电话会上指出,AI将在加强与消费者互动、促进交易效率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淘宝带来更大的用户价值。而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首席执行官蒋凡则表示,国内电商方面,阿里的中长期目标是稳定市场份额,同时持续优化用户体验和营商效率。
阿里巴巴的电商策略对商家的平台体验更为敏感,这是基于当前市场环境做出的选择。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消费互联网的发展红利已接近瓶颈,未来更多的发展动力将来自产业互联网的变革。产业互联网更多从供给侧考虑问题,强调“产业带”的重要性。在中国,类似湖南临湘浮标产业、辽宁葫芦岛泳装产业这样的产业带故事比比皆是。
在“大平台+小生产者”的产业结构下,平台需要以产业链的全局视角来对待商家,进行供给侧的帮扶、结构性的优化和数字化的赋能。当产业互联网思维开始受到重视时,消费互联网时期的一些看似正确的做法,如价格战、补贴战和仅退款政策,也开始受到反思。这些做法影响了整个产业链价值分配的公平正义。
京东给外卖员上五险一金引发的关注,究竟是一个商业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从行业竞争的角度看,有人认为这是给竞争对手施加压力;但从社会对企业的主流期待来看,这更像是顺势而为,既保障了骑手的权益,又为国家社保体系分担了压力。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社会各界对龙头企业的评价体系除了产品和财务报表外,还更加注重其传递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