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在2025年初展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尤其在人工智能(AI)领域频频崭露头角,为全年发展奠定了积极基调。
春节期间,尽管电商行业步入传统淡季,阿里却因AI技术的突破而备受瞩目。受DeepSeek大模型的影响,阿里自主研发的通义千问(Qwen)大模型受到广泛关注。紧接着,在大年初一(1月29日),阿里发布了最新版本Qwen2.5-Max,据评测显示,其性能已超越DeepSeek V3。
节后,阿里与苹果就AI业务达成合作的消息传出,进一步激发了市场对阿里的热情。AI不仅是马云长期以来的愿景,如今也成为阿里展现实力的重要窗口。对内,智能云集团扛起公司利润增长的大旗;对外,AI技术有效遏制了阿里股价的下跌趋势。自Qwen最新大模型发布以来,阿里股价上涨超过36%,市值激增8000亿港元,达到2.3万亿港元。
自2023年9月吴泳铭接任阿里巴巴集团CEO以来,他确立了“用户优先”和“AI驱动”两大战略,并在整个2024年对阿里进行了多次调整。2月20日,阿里发布的最新财报,正是对这一年成果的检验。
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第四季度,阿里表现稳健,营收同比增长8%至2801.54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上升239.12%至489.45亿元。全年来看,阿里营收达到9817.67亿元,归母净利润2203亿元。
2月17日,马云出现在一场重要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与会者包括众多制造业和零售业的明星民营企业家。这一亮相被视为阿里“重新启程、转守为攻”的重要标志。
在主营电商业务方面,经过多次调整的阿里,在2025年初借助AI业务焕发出新气象。电商业务能否在2025年创造增长,以及非核心业务的表现如何,值得密切关注。
从2024年的营收表现来看,阿里各季度收入均优于2023年,但整体增幅有限,平均在5%左右。目前,阿里的业务生态涵盖五纵二横,其中五纵包括中国商业、国际商业、本地生活、大文娱和其他业务,二横指的是菜鸟物流和云智能两大基础设施业务。
在这七大业务中,云智能和国际商业无疑是增长引擎。云智能集团在2024年前三季度均保持盈利,且利润增速最快,第四季度依旧盈利,经调整EBITA同比增长33%。国际数字商业集团则由蒋凡带领,连续四个季度收入增速最高,主要由速卖通和Trendyol的收入增长驱动。
以淘天集团为核心的中国商业业务,则是阿里在2024年面临最大压力、调整幅度最大的板块。其收入同比增速在四个季度中几乎停滞不前。为了应对竞争,阿里采取了低价策略,但导致广告费用和佣金费用增长乏力,客户管理收入直线下降。为此,阿里调整了收费政策,自2024年9月起,将固定收费改为按GMV动态收费。
包含高德和饿了么在内的本地生活集团,则面临着扭亏和应对行业竞争的双重挑战。尽管收入增幅一直排在前列,但连续十多个季度仅减亏未扭亏。不过,2024年第四季度,其经调整EBITA亏损大幅缩小,有望在2025年实现转亏为盈。
此次财报发布,外界最为关注的是阿里在AI领域的表现。一方面,DeepSeek的出现提升了开源大模型的竞争力,也让人们意识到通义千问大模型在开源生态中的地位被低估。另一方面,苹果选择阿里作为合作商,为中国版iPhone开发人工智能功能,再次提升了阿里的行业地位。
科技行业投资人指出,苹果对供应商要求严格,选择阿里而非其他公司,是看中了其端云混合能力、客户服务能力以及大模型的多模态能力。在知名开源社区Hugging Face中,可以看到阿里通义千问系列模型涵盖多种大语言模型和多模态模型,性能卓越。
“大模型+云infra+算力”的组合,使得阿里能够为苹果进行端云混合的部署,并提供完整的客户服务和技术支持。阿里基于电商和本地生活业务拥有庞大的消费和支付数据库,这些都是其独特优势。
阿里云过去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成为国内多个大模型公司的云基础供应商及主要投资方。这些投资不仅助力了大模型公司的训练,也促进了阿里云自身的迭代升级。
和AI业务一样代表着阿里未来增长空间的,是国际商业业务。这块业务已经形成了跨境业务(速卖通、国际站)+海外本土业务(Lazada、Miravia、Trendyol、Daraz)的格局。在蒋凡的带领下,速卖通通过转型直营模式和推出Choice业务等措施,成功吸引了大量用户,成为阿里增长最快的业务之一。
然而,速卖通在商家仓储和履约、消费者补贴以及与竞争对手抢夺市场份额等方面,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并需要菜鸟的紧密配合。这也使得国际电商业务成为阿里七大业务中最烧钱、亏损最多的板块。
在国内零售业务方面,阿里在2024年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整体思路是“线上+线下”两手抓。线上零售方面,淘天集团通过收取基础软件服务费、以“体验分”为流量分配核心依据以及接入微信支付和京东物流等措施,跳出电商行业的低价怪圈,稳住集团收入。
线下零售方面,阿里剥离了包括银泰、大润发在内的部分持续亏损的零售资产,但保留了“店仓一体”的盒马。盒马在2024年开设了72家新门店,近三分之一位于二三线城市,并在连续九个月实现整体盈利的基础上,实现了双位数的增长。
随着京东和抖音在即时零售行业的布局加速,饿了么需要再一次证明自己。尽管饿了么在商家资源、用户基础、物流配送履约能力方面已有一定积累,但面对美团的持续压制和抖音的低价补贴策略,饿了么需要进一步提升经营效率、优化成本。
整体来看,2024年的阿里已经走出低谷,利润方面连续创下新高,业务层面稳住了国内电商基本盘,同时增长引擎表现亮眼。股价层面,阿里在2025年价格持续回升。电商全球化布局与AI业务的发展,成为阿里2025年业绩增长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