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1月,中国跨境交易活动频繁,各类货币折算成人民币后的总收入达到43706.6亿元。其中,人民币收入占比尤为突出,高达50.48%,折合人民币22064.6亿元,再度占据半壁江山。
与此同时,支出方面,当月跨境交易总支出为45613.1亿元人民币。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币支出也占据了显著份额,达到54.58%,折合人民币24894.9亿元。通过收入与支出的叠加计算,1月份中国跨境交易的总金额达到了89319.7亿元人民币。
在跨境交易的货币构成中,人民币的收付总额合计为46959.5亿元,占比52.57%,超越了美元、欧元、英镑、日元、港元、加元、卢布、泰铢等其他货币的总和。然而,数据也揭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当月跨境交易支出略高于收入,资本呈现净流出态势,净流出额超过1900亿元人民币。
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种资本净流出并非仅限于1月份。在人民币收支方面,支出同样高于收入,人民币净流出额超过2800亿元人民币。欧元、港元、日元等其他货币也均呈现净流出状态。具体而言,欧元净流出206.3亿元人民币,港元净流出174.8亿元人民币,日元净流出208亿元人民币。
尽管多种货币呈现净流出,但美元却在中国跨境交易中表现出净流入态势。1月份,美元收入折合人民币为20238.3亿元,支出为18165.2亿元,净流入额达到2073亿元人民币。这一数据解释了为何中国外汇储备并未因资本净流出而暴增:美元净流入与其他货币的净流出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冲。
然而,这些净流入的外币并未全部进入央行成为官方储备。数据显示,1月份央行结汇金额为13040.39亿元人民币,售汇金额为16288.43亿元人民币,净售汇差额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这意味着大量外币实际上流入了银行、企业、机构及居民手中,形成了所谓的“藏汇于民”现象。
这一现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角色。尽管有经济学者呼吁去美元化,但数据显示中国依然是美元的重要支持者。美元在中国的跨境交易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其净流入态势也表明了中国市场对美元的持续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国对外贸易顺差较高,但这并不能直接反映官方外汇储备的增减情况。因为许多外贸企业在境外银行开立账户,收付款并不经过国内,导致资金并未实际流入国内。而流入国内的外币,也可能并未全部进入央行,而是被各大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企业及居民所持有。
2025年1月中国跨境交易数据揭示了资本流动和货币构成的复杂情况。在多种货币净流出的情况下,美元却呈现净流入态势,而大量外币实际上被“藏”于民间,形成了独特的货币分布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