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位即将离职的核心研发人员面临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他与公司签订的竞业限制协议中仅列出了几家明确的竞争对手公司,但他不确定这是否意味着他只能避开这些公司,还是可以自由选择其他企业。在与同事交流后,他得知一位前同事因加入未列明的竞争公司而被起诉,最终赔偿了高达60多万元,这让他更加困惑。
面对这样的困境,如何确定离职后哪些公司可以加入,哪些需要避免,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资深人力资源专家提供了两种实用的查询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在准备接受新公司OFFER或正式入职前,主动与前公司的HR或法务部门取得联系。建议通过正式的工作邮箱发送邮件,明确询问即将入职或考虑的公司是否与本公司存在竞争关系,以及入职是否会违反竞业限制协议。对方通常会基于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回复。如果得到确认不违反竞业限制的回复,那么就可以安心入职,避免后续纠纷。
第二种方法则是自行判断。这需要对两家公司的经营范围、产品或服务、客户群体、销售渠道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对比。如果两家公司在两个或更多方面存在相似或雷同之处,那么很可能存在竞争关系。还需要注意新入职公司的母公司或控股公司是否与原公司存在竞争关系,因为有时子公司与原公司无竞争关系,但其母公司或控股公司却可能与原公司存在竞争。然而,由于自行判断可能带有主观性,且专业知识要求较高,因此如果不是非常确定,还是建议使用第一种方法。
专家强调,如果不愿意直接联系前公司的法务或HR,也可以寻求专业咨询帮助。比如,可以咨询专业的竞业调查人员或法律顾问,他们可以提供更为客观和专业的建议,帮助离职员工更好地理解和遵守竞业限制协议,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