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在2024年取得了业绩上的历史性突破,全年收入跃升至80.3亿美元,同比增长27%,这一成绩尤其在手机芯片业务领域表现抢眼,收入激增37%,超过40亿元的增长额。这一显著增长主要得益于中国手机市场的回暖,出货量同比增长5.6%,达到约2.86亿台,而中芯国际作为芯片制造龙头,与多家手机厂商紧密合作,从中受益匪浅。
然而,在亮眼的营收数据背后,中芯国际的利润表现却不尽如人意。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45.4%,仅为4.93亿美元,呈现出“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局面。毛利率的下滑成为主要拖累因素,这既与产能扩建带来的折旧增加有关,也受到了行业内价格战持续的影响。中芯国际在成熟制程领域的产能扩张虽然满足了市场需求,但同业竞争激烈,价格战阴霾难以散去。
在价格战方面,中芯国际联合首席执行官赵海军曾坦言,尽管12英寸晶圆产线满载,但市场竞争依然激烈,客户可能因价格因素转向其他竞争者。全球晶圆代工行业的产能过剩也是导致价格战的重要原因。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全球掀起了一轮扩产热潮,而需求复苏的速度却未能跟上产能释放的步伐,尤其是在成熟制程市场。
面对行业内的种种挑战,中芯国际在技术研发上并未停止脚步。近期,有关中芯国际在5nm制程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的消息传出,股价随之飙升。公司在7nm及以下制程工艺上也取得了新进展。然而,比商业和技术问题更为棘手的,是来自美国的全方位打压。
美国近年来不断加强对中国芯片业的限制,从关税到301调查,再到发布《人工智能扩散暂行最终规则》,手段层出不穷。这份规则被视作美国自二战以来在核武器等军工物项上采取的超级出口管制,旨在阻止中国获得算力,并避免高端芯片通过他国流向中国。对于中芯国际而言,这无疑加大了其获取设备和技术的难度。
然而,在至暗时刻,DeepSeek的横空出世为中芯国际带来了新的希望。DeepSeek的开源模式大幅降低了人工智能进入各行业的门槛,推动了相关应用的不断拓展,对算力的需求也随之持续增加。中芯国际凭借其在芯片制造领域的技术实力,有望承接更多与DeepSeek相关的芯片制造订单,进一步拓展业务范围。这一机遇不仅有助于中芯国际缓解价格战带来的压力,还可能推动其在技术研发上实现新的突破。
目前,中芯国际的N+1/N+2制程技术已通过客户认证,并且在5nm芯片制程技术上取得了初步突破。尽管面临来自美国的史无前例的管制,但中芯国际的角色更像是一座“战时兵工厂”,从市场化代工厂向战略基础设施转型。在DeepSeek等创新技术的带动下,中芯国际有望成为中国科技产业自主可控进程中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