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社交媒体上广泛流传着一则关于机票限价的消息,称机票价格不得低于200元。尽管这一消息尚未得到官方确认,但回顾2023年2月,类似机票限价的传闻便已初现端倪。
近年来,航空市场的机票价格趋势持续走低。数据显示,2024年第三季度,国内航线经济舱平均票价(不含税)为745.5元,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5.9%。国庆期间,这一数字虽有小幅回升至845元,但仍同比下降了15.1%。对航空公司而言,这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财务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国航、东航、南航的净亏损分别达到27.82亿元、27.68亿元和12.28亿元。频繁的机票打折促销导致客公里收益大幅下降,国航的客公里收益较去年同期减少了12.08%。部分小型航空公司的处境更为艰难,深圳航空、上海航空等公司已资不抵债。
然而,就在这样的背景下,2024年的出行市场却呈现出火爆态势。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国内出游人次同比增长15.3%,总花费同比增长17.9%。但令人意外的是,尽管出行大潮汹涌澎湃,三大航空公司却未能借此扭亏为盈,预计全年亏损额在47.1亿元至64.1亿元之间。
航空公司为何未能抓住这一出行风口?一方面,国内运力供给的增长速度远超过旅客运输量的增长。另一方面,高铁网络的迅速扩张对短途航线构成了巨大冲击。据悉,“八纵八横”高铁网络将在2025年覆盖95%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导致800公里内航线客源流失率超过40%。OTA平台的兴起也截断了航空公司的直销客源,航司官网预订量占比大幅下降。
国际航线的恢复节奏同样不尽如人意。去年,国际航线仅恢复到2019年的77.8%,中美航线的运力投放远超实际需求。尽管2025年有进一步恢复的趋势,但航司更倾向于利润更高的国际航线,东南亚航班占比显著提升。
面对供需错配的时代,航空公司不得不寻求降低成本之道。一架飞机完成一次航行需要支付的费用包括机场维护费、运营经费、停机费等,而燃油成本更是占据总成本的大头。国航、东航、南航的油费支出均占总成本的35%左右。为了降低成本,航空公司纷纷采取措施,如统一航队机型、增加客座率、取消航餐等。
春秋航空作为低成本航空的代表,通过一系列降本措施实现了盈利。其成功经验被其他航空公司借鉴,但降本效果却参差不齐。航餐成本的压缩是较为成功的案例之一,但其他方面的降本措施仍处于探索阶段。
除了春秋航空,其他航空公司也在探索类似的商业模式。吉祥航空、深圳航空等推出升舱卡等升级产品,吸引消费者支付额外费用。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研究显示,经济舱旅客正逐渐转向商务舱,高端舱位的客源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在此背景下,航空公司纷纷投入巨资进行升级改造。国泰航空宣布了一项高达1000亿港元的投资计划,旨在提升机队、客舱产品、贵宾室等各方面的服务质量。未来,乘坐飞机或许将不再只是简单的出行方式,而是一个包含多种消费场景的全方位体验。
然而,对于消费者而言,如何在享受便捷服务的同时控制旅行成本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机票价格日益敏感的市场环境下,如何找到性价比最高的出行方案将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尽管航空市场面临诸多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消费需求的不断变化,航空公司仍有机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未来,谁能更好地把握消费者需求、提供优质服务并有效控制成本,谁就能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