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的一则微博热搜中,“9个月赚1亿”的话题让人们的目光聚焦在了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按摩椅上。这些按摩椅,通常摆放在电影院、商场甚至是机场、火车站,悄然间成为了共享经济中的一个亮点。更令人惊讶的是,共享按摩椅行业仍在持续扩张,其发展速度和市场潜力远超公众的认知。
共享按摩椅的故事始于2016年,那一年被许多人称为“共享经济元年”。随着共享经济的风潮席卷全国,共享按摩椅也应运而生。2017年,这个行业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新注册企业数量是前一年的五倍,全国共享按摩椅总数迅速突破100万台。乐摩吧、奥佳华、云享云等多个品牌相继获得融资,为行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起初,共享按摩椅主要布局在机场、银行、电影院等一线城市的高流量场所。这些场所通常伴随着用户的碎片化等待时间,如候机、等待叫号办理业务或在电影开场前等待。在这些情境下,共享按摩椅提供了一个比普通座椅更舒适的选择,甚至在没有座位的情况下,也成为了用户的“救星”。随着资本的涌入,共享按摩椅的投放场景不再局限于一线城市的高端场所,火车站、商场的各个角落也开始出现它们的身影。
乐摩吧在其招股书中透露,目前已在全国设立了超过4.5万个服务网点,投放了超过50万张智能按摩设备,覆盖31个省级行政区和339个城市,累计服务人数超过1.5亿,注册会员超过2800万。这一数据不仅展示了共享按摩椅的广泛布局,也反映了其市场渗透力的强大。
然而,不同场景下的共享按摩椅“赚钱效率”各不相同。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消费者使用共享按摩椅的主要场所中,商场超市占比最高,达到36.08%,其次是电影院和车站。这些场所的消费者需求强弱不同,决定了共享按摩椅的使用率和收益情况。例如,在商场中,逛街累了的人们经常寻找休息区,而共享按摩椅成为了他们新的选择,尤其是在免费座位有限的情况下。相比之下,机场和火车站的候车区座椅充足,共享按摩椅的需求就相对较低。
尽管共享按摩椅在市场上的存在感不如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等“明星”项目,但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却使其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共享按摩椅创造了一种新的需求,即在等候场景中提供舒适的按摩服务。这一需求虽然不如“最后一公里”或“手机没电”等紧急情况迫切,但其在小众市场中的表现却令人瞩目。随着投放规模的扩大,共享按摩椅的服务对象也从商务人士和中产精英逐渐转向普通消费者。
共享按摩椅的运营模式主要分为直营和联营两种。直营模式下,品牌租用场地并投放按摩椅,收入全部归品牌所有。联营模式下,物业提供场地,运营商负责投放和维护,收入由双方分成。因此,场地租赁费用和硬件成本是共享按摩椅最核心的经营成本。据新零售商业评论报道,二三线商场的进场费每台可达100元至300元。而红星资本局则报道称,每台按摩椅每天平均有5名消费者使用,每次收费10元,月收入可达1500元,分给场地一半后,剩余750元左右,除去保洁等费用,每月净赚700元左右。
然而,共享按摩椅行业并非没有挑战。随着投放规模的扩大,企业面临着重资产运营的压力。同时,服务模式的错位和人群需求的多样化也使其面临着竞争压力。家用按摩设备的普及和线下按摩门店的增长,都满足了消费者对健康养生的需求,对共享按摩椅构成了有力竞争。特别是真人按摩的体验优势和服务项目的多样化,使得线下按摩门店在竞争中更具优势。
共享按摩椅行业能够存活至今,得益于其针对市场大需求找到了场景优势,并用7*24小时的机器取代了人力完成了新渠道的建立。然而,场景本身也成为了一种限制。随着按摩设备的普及和线下按摩门店的发展,共享按摩椅的物理空间优势逐渐减弱,而服务体验的限制则使其发展受限。尽管共享按摩椅企业仍在不断扩大投放规模,但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它们恐怕难以轻松“躺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