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灾害的肆虐下,人类常常显得无力且脆弱。地震、洪水、暴雪、台风……这些天灾往往在瞬息之间便能夺走无数宝贵生命。近日,四川宜宾筠连县沐爱镇金坪村就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山体滑坡,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沉重打击。
据初步核定,截至2月9日11时,这场山体滑坡已无情地掩埋了10户民房和1户生产用房,导致1人不幸遇难,28人失联,另有2人受伤,其中1人轻伤,1人重伤,但所幸均无生命危险。灾难发生后,四川宜宾筠连县迅速集结大量抢险人员,争分夺秒地展开救援工作,力求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面对如此严峻的自然灾害,公众对于山体滑坡的预警和防范知识也愈发关注。那么,在山体滑坡来临之前,究竟会出现哪些特殊的征兆呢?
山体滑坡,作为岩土体内部应力调整与结构破坏的外在表现,其发生并非无迹可寻。据国家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监测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滑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元,但掌握科学的预警机制可以有效减少伤亡。专家指出,山体滑坡前通常会出现四大征兆。
首先是地下水异常。滑坡体运动时,岩土体内部裂隙系统会发生重组,切断含水层,导致地下水通道被破坏,从而出现泉水断流或复活的现象。同时,井水也可能变得浑浊或冒泡,这是由于滑动面剪切作用使细颗粒物质进入水体所致。
其次,地表形变也是山体滑坡的重要征兆之一。尽管这种形变对于肉眼来说难以察觉,但通过卫星拍照对比,可以发现山体出现放射状裂缝和坡脚隆起等情况。这通常是滑坡体前缘推挤受阻时,最大主应力方向改变所形成的。
生物异常反应也是不可忽视的征兆。在山体滑坡前,动植物往往会出现异常状态。例如,动物可能会因为感知到岩体破裂产生的次声波而出现惊觉现象;而植物则可能因缓慢滑动导致主干下部向坡下弯曲,形成独特的“马刀树”形态。
最后,通过科研仪器获取的动力学监测指标,如位移加速、地声信号等,也是预测山体滑坡的重要依据。这些数据分析能够揭示滑坡体从稳定态向失稳态转变的能量释放过程,为建立多级预警模型提供关键数据支持。
在预防山体滑坡方面,降低山体内部的水含量和改善边坡是两项重要措施。通过修建有效的排水系统和利用水泥浆进行加固,可以减少山体内部的水分含量;而通过技术手段提升边坡岩石及土体的力学强度,则可以增强其抗滑性能。同时,还需要进行地质风险评估、构建立体排水体系、应用工程加固关键技术和建立智能监测预警系统,以全面防范潜在风险。
此次四川宜宾筠连县的山体滑坡事件再次提醒我们,自然灾害的防范工作任重而道远。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有效的防范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风险,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生态环境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