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航天的浩瀚星空中,一颗新星正冉冉升起,有望点亮港股市场的天际。随着“商业航天”概念被正式纳入国家工作报告,国内商业航天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成都、长春、合肥等城市纷纷摩拳擦掌,争夺这一新兴领域的制高点。近日,成都国星宇航科技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或将开创港交所“商业航天第一股”的历史。
国星宇航的掌舵人陆川,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80后创业者。他凭借近二十年的深厚研究背景和耀眼的学历光环,以及对科技进步的不懈追求,于2018年创立了国星宇航。在他的带领下,公司不仅成功发射了“天府军融一号”卫星,验证了多项关键技术,还与多所高校携手成立了研究院,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国星宇航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尤其是在AI卫星领域。2024年,公司成功完成了全球首次卫星在轨运行AI大模型的技术验证,并提出了“星算计划”。截至目前,国星宇航已发射了9颗AI卫星,在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中独占鳌头。这一系列的创新成果,不仅彰显了公司的技术实力,也为商业航天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资本的助力下,国星宇航的发展势头更加迅猛。自成立以来,公司累计融资额已达16.33亿元,吸引了深创投、万科集团等众多知名资本的加入。2024年底,国星宇航再次完成了一笔5.38亿元的融资,投后估值高达65.37亿元。凭借这些资金的支持,公司得以推出更多创新技术,并成功绑定了众多大客户,获得了大量的政企订单。
然而,商业航天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尽管国星宇航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技术门槛高、研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等问题,使得商业航天领域的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国星宇航还面临着生态竞争压力大、出海计划困难重重等挑战。在股权结构方面,虽然技术团队拥有控制权,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部投资者的影响力。
尽管国星宇航在AI卫星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其盈利能力仍存在不确定性。尽管公司营收持续增长,但仍处于持续亏损状态,且高度依赖少数客户。未来,国星宇航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盈利能力的改善,仍是一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