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步入蛇年的新春之际,一则关于全球半导体产业的重要资讯引起了广泛关注。据悉,光刻胶这一芯片制造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其市场竟有高达90%的份额被日本企业牢牢把控,这一比例即便是欧美国家也难以企及。光刻胶的如此高度垄断,不禁令人担忧,若未来遭遇断供,是否会成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扼喉之痛”?
光刻胶,这一听起来与普通胶水无异的名字,实则蕴含着半导体产业的“心脏”之秘。它并非简单的黏合剂,而是一种由感光树脂、增感剂及溶剂等精心调配而成的感光材料。在芯片制造过程中,光刻胶如同一位精细的画师,在硅片表面均匀涂抹,随后通过掩膜曝光,将未受保护的区域蚀刻,最终勾勒出电路图形的精细轮廓。
光刻胶在光刻工艺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防腐蚀的保护层,更是确保光刻精度不可或缺的关键。因此,光刻胶被誉为半导体材料皇冠上的璀璨明珠,是半导体制造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石。然而,当前全球光刻胶市场却呈现出日本企业一家独大的局面,尤其是在高端的ArF和EUV光刻胶领域,市场占有率更是超过90%,成为日本在全球半导体制造链中的强大支柱。
那么,为何这一局面迟迟未能被打破呢?追溯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光刻胶与光刻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协同效应。上世纪80年代,美国光刻机三巨头相继陨落,而日本尼康和佳能却异军突起,成为当时最顶尖的光刻机制造商。随着日本光刻机的崛起,其光刻胶也顺势而为,占据了市场的领先地位。尽管后来荷兰企业ASML成为了全球光刻机巨头,但专注于光刻机生产的它并未涉足光刻胶领域,从而使得日本在光刻胶领域的垄断地位得以延续。
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中国半导体产业并未坐以待毙。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光刻胶进口总额为21.77亿美元,其中从日本进口额占比高达52.8%。这一数据无疑加剧了国人对未来可能遭遇断供的担忧。然而,值得庆幸的是,中国光刻胶产业正在迎头赶上。虽然光刻胶作为定制化程度极高的产品,新玩家难以轻易进入市场,但随着中国未来成熟制程晶圆代工厂的不断扩张,对光刻胶的研发需求也日益迫切。
目前,国内多家企业已在光刻胶的研发和生产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团队创立的太紫微公司推出的T150A光刻胶产品,已可对标国际头部企业主流KrF光刻胶系列;厦门恒坤自主研发的KrF、ArF光刻胶也成功通过了大厂的验证,并实现了产业化生产。这些成果不仅为中国光刻胶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摆脱日本垄断、实现自主可控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