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DeepSeek风暴下,云厂商自研与开源路径何去何从?

   时间:2025-02-07 21:18:40 来源:蓝鲸新闻作者:蓝鲸新闻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AI领域的“军备竞赛”日益激烈的背景下,DeepSeek的崛起如同一颗重磅炸弹,震撼了整个云计算行业。这一开源大模型的横空出世,不仅引发了云厂商们对算力需求的新一轮变迁,还带来了更深层次的行业变革与风险。

尽管海外云厂商如微软、英伟达、亚马逊云科技等更早地接入了DeepSeek,但国内云厂商的反应同样迅速且服务更为全面。百度智能云在其千帆平台上架了DeepSeek-R1和DeepSeek-V3模型,集成了独家内容安全算子,提供了企业级高可用保障和完善的日志分析与告警服务。阿里云则宣布支持一键部署DeepSeek系列模型,用户无需编写复杂代码即可完成从训练到推理的全流程,并提供了性价比更高的蒸馏版模型。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在这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不少云厂商给出了低于DeepSeek官方价格的折扣。DeepSeek-R1和DeepSeek-V3的官方价格分别为输入4元/M tokens、输出16元/M tokens和输入2元/M tokens、输出8元/M tokens,而百度云和阿里云提供的对应模型调用价格均低于官方价格,甚至提供了限时免费服务。

云厂商们积极拥抱DeepSeek,不仅是为了在这场“狂欢”中分得一杯羹,更是看到了新的商业机遇。DeepSeek以极低的成本超越了OpenAI的最新模型,并实现了开源,这意味着无论是大厂还是中小厂,都能以低成本训练出高质量的AI模型。云厂商的商业模式也因此发生了转变,从打包售卖自家大模型产品,回归到提供适配服务。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云厂商接入DeepSeek,一些问题也逐渐浮现。由于大家都基于相同的开源大模型,提供的服务在功能和性能上差异不大,导致云厂商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为了吸引用户,云厂商不得不采取价格战的策略,但这主要吸引的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往往因为资金和技术实力有限,在选择大模型服务时更注重应用成本。

这种基于价格的竞争策略,虽然能在短期内吸引用户,但长期来看却带来了用户忠诚度的问题。许多中小企业只是将云厂商的大模型服务作为一种短期的“薅羊毛”手段,一旦发现有更便宜或更好的替代品,就会毫不犹豫地更换云厂商。用户的不稳定性给云厂商的业务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云厂商在推广基于DeepSeek的大模型服务时,也面临着内部矛盾。虽然接入开源大模型能够在短期内降低成本、提升服务能力,但从长远来看,过度依赖第三方模型会削弱云厂商的技术自主性。若行业普遍采用DeepSeek的低成本模式,云服务可能从高毛利的闭源产品转变为低毛利的开源服务,从而削弱云厂商的盈利能力。

更为严重的是,DeepSeek的算法突破可能降低对传统云计算资源的依赖,如训练阶段算力需求下降。若云厂商未能及时调整基础设施投资方向,可能面临硬件资源闲置的风险。这不仅会影响云厂商的盈利能力,还会对其未来的发展战略产生深远影响。

面对这些挑战,云厂商需要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其中,“AI云服务”套餐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通过将大模型服务、云服务器、存储、数据库等多种服务进行整合,推出一站式的套餐服务,用户只需购买一个套餐即可满足AI应用开发、部署和运行过程中的各种需求。这种套餐化的服务模式不仅方便了用户,也提高了云厂商的服务效率和用户粘性。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厂商参与到基于DeepSeek的服务竞争中,云厂商不仅要面对现有竞争对手的挑战,还要应对来自二三线厂商的压力。这些厂商此前可能因算力资源有限而处于劣势,但DeepSeek的训练逻辑为它们提供了机会,使它们能够利用碎片化或未充分利用的算力资源抢占市场份额。

在这场由开源模型引发的云计算价值重构中,云厂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它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商业模式和发展战略,以应对这场由DeepSeek引发的行业变革。而在这场变革中,谁能够更快地适应新的市场环境、谁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谁就能在这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