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地震科学领域迎来了一项重大突破。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拉卡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发布了一项全新研究,对地震的发生机制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的见解。他们指出,地震主要与地球内部应力的缓慢积聚以及断层的几何形状有关,这一发现填补了地震发生过渡过程中的认知空白。
长期以来,地震被认为是由地壳中断层的突然滑动引发的,这种滑动释放出长期积累的应力。然而,耶路撒冷的研究小组通过一系列先进实验和创新建模,揭示了地震发生的更为复杂的机制。他们发现,地震的触发关键在于沿断层线逐渐、无声的应力释放过程。这一发现挑战了传统地震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地震引发的新视角。
研究小组利用高速成像技术,深入观察了地震破裂成核的起始阶段。结果显示,这一过程始于小的、缓慢移动的二维摩擦运动斑块。这些斑块逐渐扩大,最终过渡到快速动态,这与传统经典断裂力学所描述的相符。这一发现标志着我们对地震破裂过程的理解迈出了重要一步。
该研究的主导者Fineberg教授表示,他们的研究挑战并完善了传统的断裂动力学模型。他解释说,在局部应力和几何约束的驱动下,缓慢的无震过程是地震破裂的先决条件。这意味着,在地震发生前,断层上已经在进行着应力释放,这一过程最终会触发地震。这一新见解为我们理解地震的起始和发生提供了重要线索。
研究小组还强调了断层几何形状在控制地震成核动力学中的关键作用。他们通过纳入断层界面有限宽度这一传统模型中常被忽略的因素,获得了对影响地震活动发生的结构和机械因素的新认识。这一发现不仅加深了我们对地震机制的理解,还为地震预测和防灾减灾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