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飞速发展,它不仅成为了知识工作者的得力助手,还极大地提升了教学与科研的生产力。AI如同一把挖掘机,挖掘出知识领域的无限潜力。
面对AI时代的到来,人类不禁要问:机器能够处理大量知识,那我们该何去何从?历史上,每当新技术诞生,总会引发类似的讨论。从织布机的出现,到汽车的普及,再到电灯的发明,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伴随着职业变迁的阵痛。如今,AI技术的兴起,也让许多人开始担忧自己的职业前景。
体力劳动曾因机器的引入而被视为“低薪”和“无前途”的代名词。而今,AI技术的进步,使得机器不仅能处理体力劳动,还能涉足知识领域,如文档撰写、解题等,这无疑将对大量知识型岗位产生深远影响。
麦肯锡曾发布报告,列出了受生成式AI影响最大的前十大职业。从报告中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知识型岗位都可能受到AI的冲击。而随着时间的推移,AI的能力不断增强,这份职业清单还在不断扩大。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AI对职业的影响,李开复在《AI未来》一书中提出了一个二维坐标模型。纵坐标代表职业的“社交属性”,弱社交的职业更容易被淘汰;横坐标则分为“优化型”和“创意或决策型”,前者容易被AI优化,后者则体现了人类特有的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灰度思维。
李开复指出,在一切有确定性结果的场合,人类在与AI的竞争中迟早会败下阵来。这一观点也得到了美国奥数队功勋教练罗博深的支持。事实上,2024年全球各大IT公司纷纷裁员,比例高达15~25%,正是AI大幅提升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面对AI的冲击,学生和教育者同样面临挑战。传统的“刷题”模式在AI的辅助下变得不再高效,大学生毕业后失业的风险也在增加。因此,找到一条既能发挥人类特长又能与AI协同工作的道路显得尤为重要。
李开复给出的“药方”同样基于上述二维坐标模型。他认为,第三象限的优化型+弱社交职业应尽量回避;第二象限的强社交+优化型职业应发挥“人情味”作为核心竞争力;第一象限的强社交+创意或决策型职业则是最优选择;而第四象限的弱社交+创意或决策型职业则需要重点发挥创意。
以老师为例,如果认为自己的工作仅仅是“讲课”,那么很容易被AI取代。但如果将工作重心放在与学生的贴心交流、提供帮助和专业成长指引上,那么这份工作就是不可被取代的。同样,医生、导游、理财顾问等职业也需要在AI的辅助下发挥自己的人文关怀和情感交流能力。
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李开复强调,人类唯一的机会就是找到机器做不到的事情并发挥人类的长处。创新、创造、创意以及不确定性中的决策能力都是AI无法替代的。因此,我们需要培养这些能力,与AI共同提高总体劳动生产效率。
AI时代的到来对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培养未来人才,使他们既能适应AI技术的发展又能保持人类的独特优势,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您对此有何看法?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