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探索宇宙的征途中,一项来自中国的科学突破正逐步揭开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我国科学家通过分析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首次获取了月球背面约28亿年前的古磁场信息,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月球磁场中晚期演化的数据空白,还为理解月球磁场发电机机制提供了宝贵资料。
这项研究成果由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团队取得,他们利用先进的分析技术,从微小的玄武岩岩屑中读取了月球背面的磁场历史。这一突破性发现被详细记录在一篇论文中,并于12月20日凌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上在线发表。
月球磁场发电机,这一类比于地球磁场产生机制的概念,是科学家们理解月球磁场演化的关键。地球磁场由外核中的导电流体运动产生,保护着地球免受宇宙射线的侵袭。而月球,尽管现今已没有全球偶极磁场,但研究表明它曾在遥远的过去拥有过类似的磁场发电机。这一发现对于揭示月球的内部结构、热历史以及表面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界此前普遍认为,月球在42亿年前至35亿年前期间存在相对活跃的磁场,但磁场在约31亿年前急剧下降并一直处于低能量状态。然而,关于月球磁场中晚期的演化数据一直缺乏,直到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线索。这些样品记录的磁场信息来自约28亿年前,且来自月球背面,这一发现将人类对月球古磁场时空分布的认知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自然》杂志的审稿人对这项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首次提供了来自月球背面的古磁场测量结果,为提升人类对月球磁场的认知作出了重要贡献。嫦娥六号任务不仅完成了人类从月球背面采样的壮举,还通过一系列重量级成果不断刷新着人类对月球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