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中国的社会议题中,生育率与房地产市场无疑是两个备受瞩目的焦点。民众饭后茶余的闲聊,往往离不开钱袋子鼓不鼓、孩子生几个、房子买不买这些话题。近年来,有关房地产和生育政策的任何风吹草动,都能迅速引发公众的广泛讨论。
与民众的“吃瓜”心态不同,国家层面早已积极行动,但决策者面临的却是一道棘手的选择题:如何在保障楼市稳定与促进生育率回升之间找到平衡。
中国家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双重压力:持续下滑的生育率和长期调整的楼市。这两个问题看似毫无关联,实则紧密相连,共同揭示了中国家庭面临的严峻挑战。近年来,中国的出生人口数量持续下降,2023年仅为902万,出生率跌至6.39,再次出现负增长。更令人担忧的是,2024年上半年的出生人口仅为433万,预计全年将跌破900万大关。从2017年的1758万到2023年的902万,这一趋势无疑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
与此同时,楼市也进入了长期的调整期。自2021年以来,楼市持续低迷,一二三线城市的房价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以一线城市上海为例,市区房价从最高峰的近10万/平米跌至目前的6-7万/平米,跌幅高达30%以上。房价下跌虽然减轻了购房压力,但也引发了人们对未来经济的担忧。
生孩子难、买房贵,这些问题背后,经济压力是罪魁祸首。高昂的房价、不断上涨的物价以及相对停滞的工资收入增长,使得生育成本居高不下。研究表明,在中国养育一个孩子从怀孕到大学毕业,平均成本约68万元,这还不包括早教班、兴趣小组、课外辅导等额外开销。
面对生育率下降和楼市调整的双重挑战,国家采取了多项措施。在房地产市场方面,国家实施了一系列调控政策,旨在稳定市场、防范风险,并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针对楼市乱象,国家推出了多项调控措施,包括整治“预售房”问题、遏制房价上涨、打击炒房行为等。同时,为了刺激楼市,国家还计划减少房贷成本、改善土地分配、加快城市设施建设,并推广租房市场。
在促进生育方面,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尽管计划生育政策已从“一胎政策”转变为鼓励“二胎”、“三胎”,但生育率仍在持续降低。这表明,单靠调整政策并不能真正提升人们的生育意愿。经济负担是很多人不愿意生孩子的关键原因。为了促进生育,国家打击天价彩礼、降低生育成本、改革学区房政策等,但效果并不显著。究其原因,在于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年轻人的经济压力。
为了减轻育龄家庭的经济负担,国家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提供600万套保障性住房,平均每年120万套。这一举措旨在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降低他们的生活成本,并为他们结婚生育创造条件。国家还降低了结婚登记门槛,简化了结婚流程,降低了门槛,让更多年轻人愿意结婚,从而有助于提高生育率。
“保楼市”和“保孩子”并非相互对立的概念,而是需要共同推进的目标。稳定健康的楼市是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合理的房价水平也有利于减轻生育压力、提升生育意愿。提高生育率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而维护楼市平稳的关键在于防止市场出现大问题。楼市与生育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