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AI应用赛道融资回暖,创业者迎来春天?

   时间:2024-12-14 16:03:06 来源:虎嗅APP作者:虎嗅APP编辑:瑞雪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AI应用领域的融资活动呈现出了戏剧性的变化,从上半年的相对冷清到下半年的热烈追捧,AI投资界经历了一场显著的“冰与火之歌”。

据多位AI投资人透露,今年上半年,AI应用初创企业在融资方面遇到了不小的挑战,而到了下半年,情况却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知名投资机构如高瓴资本、经纬创投、百度风投和英诺等纷纷加大了对AI应用早期项目的投资力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AI投资人表示,目前市场上知名的美元基金都在积极争抢早期的AI应用项目。

这股投资热潮比表面看起来更为汹涌澎湃。另一位AI投资人透露,实际上获得融资的AI应用项目数量,至少是目前公开报道数量的两倍之多。无论是从用户访问量还是从融资额来看,AI应用都展现出了强大的吸引力和无限潜力。AI聊天机器人、写作助手、搜索引擎、翻译工具、音乐生成、图像生成等产品纷纷登上了各类榜单的前列,而教育、求职、陪伴、智能硬件、游戏、创意工具等不同领域的AI应用项目也在纷纷获得融资,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

美股市场上AI相关软件公司的股价也迎来了大幅上涨,例如数据分析公司Palantir和语音技术公司SoundHound AI的股价都实现了数倍的增长,而营销平台AppLovin的股价更是暴涨了7倍,市值超过了千亿美元。二级市场的积极反馈以及大模型技术的逐渐成熟,都为AI应用的探索注入了强大的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很多AI应用项目的天使轮融资额并不高,通常在数百万元左右,但投资机构们却提高了出手的频次。创业者成为了这波融资热潮背后的核心争夺对象。为了抢占这些优秀的创业者,不少投资机构对组织模式进行了调整,推出了面向早期轮次的基金项目。从大约2019年开始,知名基金针对单笔交易金额1000万元以下的早期融资项目的出手已经逐渐稀少,如今似乎迎来了天使投资的“第二春”。

例如,锦秋基金发布了“Soil种子专项计划”,线性资本推出了“Bolt项目”,还有其他一些投资机构也做出了类似的调整,尽管尚未公开宣布。投资机构在AI应用的投资上,展现出了“投早、投小”的特征。据多位投资人透露,现在看完一个项目后,两周内就会决定是否投资,决策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一级市场整体已经回暖,更多的是AI应用赛道迎来了一个关键的市场拐点。在今年上半年,AI应用领域的投资相对低迷,这背后有着一些历史原因。自2019年以来,中国的天使投资已经基本陷入了低谷。根据投中网的数据,2016至2020年间,中国天使投资的数量持续下降。天使投资机构新成立的数量从2016年的16家降至2020年的0家,同时天使投资事件的数量也从2016年的7332个下降至2020年的1238个,降幅超过了83%。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风险投资基金的在管资金规模普遍较大,通常超过3亿美元。在市场环境变差时,这些基金的投资策略更加趋向于选择那些风险较低、确定性更高的项目。这些项目通常轮次相对靠后,有成熟背景的创业者或者已经获得市场验证的项目更受青睐。因此,那些处于早期阶段、尚未明确路径的创业团队往往难以获得融资。这种市场惯性一直延续到了今天的AI赛道。

不过,大洋彼岸的一些变化开始影响中国本土的投资风向。投资圈开始意识到,一些AI应用项目也可以以小博大。许多在全球范围内表现优秀的AI应用项目,在启动阶段团队规模较小,甚至曾接受过风险基金的小额资助。这些项目后来都实现了飞速成长,为中国本土的投资风向带来了变化。一些美元背景的投资机构率先开始拥抱AI应用领域的早期轮次投资,种子轮和天使轮的项目逐渐增多,这股热潮逐渐影响到其他投资机构。

目前,围绕AI应用的一种普遍投资策略是,知名美元基金将部分资金从主基金中单独划拨出来,成立专门的小组进行小额早期投资。这些投资通常在50万到200万美元之间,而50万美元左右的项目竞争最为激烈。这一调整主要发生在今年的第二、三季度,也正是从那时起,资本热潮开始向AI应用创业者涌来。

除了投资机构的组织结构调整外,AI应用创业者获得资本青睐的现象还与AI产业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去年,AI产业的热潮主要由大模型技术驱动,能够从事这些技术开发的创业者通常都在大厂工作过或者背景非常强大。然而,今天的AI市场已经逐渐进入了产品驱动的阶段,市场更加注重产品的落地和功能的实际应用。因此,需要更多背景的人进入AI应用领域,在不同的细分赛道中寻找机会。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多投资逻辑侧重于打造“大平台”,而在AI时代,更多的创业者选择从“小产品”起步。一位AI投资人表示,如果一开始就想做一个大的产品,大概率会失败。他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小步快跑的团队,先做一个小产品,等到有了一定用户基础后,可能会迎来收购或并购的机会。而随着大模型能力的不断提升,这些小产品有可能在后续演化成更大的产品。

这种从“大”到“小”的转变并不意味着创业者的能力不够,而是技术和成本限制使得从小做起更加实际。目前,大模型的成本和计算能力仍然是创业者需要克服的主要障碍。因此,AI应用创业者更倾向于先通过小规模验证产品的可行性,然后再逐步进行品牌曝光和市场推广。他们通常选择低调发展,集中精力做产品和实现收入,而避免过早进行高调宣传,以降低被模仿和抄袭的风险。

尽管AI赛道仍然充满不确定性,仍处在资本寒冬之中,但随着技术驱动向产品驱动的转型,创业者和投资人都进入了一个更加务实的阶段。在这种背景下,AI应用领域的融资活动将继续保持活跃,为AI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