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巨头隆基绿能近日宣布,对其芜湖(二期)年产15GW单晶组件募投项目进行延期。该决定是基于光伏行业当前面临的供需失衡以及供给侧产能出清时间的不确定性,公司发展战略和现阶段实际经营情况的综合考量。
隆基绿能是全球单晶硅生产制造的领军者,自2012年在上交所上市以来,其业务迅速扩展,净利润在过去十年间实现了49倍的增长。然而,自2022年末以来,光伏行业的大规模扩张导致了市场供需关系的严重失衡,各环节价格持续下滑,光伏企业的业绩普遍受到冲击。
从财务数据来看,隆基绿能在2022年达到业绩高峰后,2023年虽然营收继续增长,但净利润却出现下滑。而到了2024年,情况更为严峻,归母净利润亏损65.05亿元,同比下降155.62%。这一亏损不仅限于隆基绿能,A股光伏板块86家上市公司中,超过30家在2024年前三季度处于亏损状态。
面对行业周期的调整和业绩的下滑,隆基绿能决定对芜湖(二期)年产15GW单晶组件项目进行延期,从原定的2024年12月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调整至2026年6月。公司表示,这一决定是为了确保投入的有效性,更好地适应光伏行业的周期性波动。
实际上,自2024年以来,已经有包括天合光能、晶澳科技、东方日升等在内的23家光伏企业相继宣布了募投项目的延期。这些延期项目涉及产业链上下游的不同环节,反映出整个行业在面临供需失衡和产能过剩时的应对策略。
例如,晶澳科技将“包头晶澳(三期)20GW拉晶、切片项目”的建设期延长至2025年6月;东方日升则将其“5GW N型超低碳高效异质结电池片与10GW高效太阳能组件项目”和“全球高效光伏研发中心项目”的预定可使用状态日期分别调整至2025年3月和2025年12月。天合光能也将其“年产35GW直拉单晶项目”中的二期15GW延期建设,整体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日期延期至2026年6月。
行业数据也显示,2024年国内光伏市场需求增速有所放缓。前三季度,国内新增光伏装机同比增长24.77%,相比2023年的近150%增速已明显放缓。同时,中国企业组件的开工率也在下降,11月约为49.6%,产量环比下降约1.6%;12月中国境内光伏组件开工率约47.2%。
面对当前行业的困境,为何这些企业选择延期而非直接终止项目?业内人士指出,光伏企业采取保守稳健的投资策略更符合当下的市场需要。一方面,延期可以有效实现降本,节约现金流,避免重复投资,加快行业走出“内卷”。另一方面,随着行业洗牌的加速,未来光伏行业将更可能分为专业化公司和一体化龙头公司两类。当落后产能被淘汰后,将展开新一轮技术的角逐,市场也将迎来新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