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的面貌正在经历深刻变革,最直观的变化体现在从业人员的数量与质量上。最新发布的《2024中国保险中介市场生态白皮书》揭示了这一趋势,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人身险公司的保险营销人员数量已缩减至281.34万人,与2019年的912万人相比,减少了约631万人,降幅惊人地达到了69.2%。北京大学金融学副教授雎岚在白皮书的发布会上进一步指出,若仅计算活跃人力,这一数字可能不足百万。
回望过去,保险行业的快速增长曾一度依赖于低门槛的入职条件和高额的提成激励。特别是在2015年保险营销员资格考试取消后,行业迎来了爆发式增长,保险营销员数量从500多万迅速攀升至2019年的历史峰值。然而,这种粗放式的增长模式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代理人团队波动大、整体素质偏低、脱落率高,以及误导客户现象频发。
面对这些问题,保险行业开始了一系列“清虚”与“精简”行动。数据显示,从2022年末到2023年末,6家上市险企寿险公司的代理人数量减少了38.1万人,而到了2023年末至今年上半年,这一降幅明显收窄,仅下降了5.79万人。这表明,行业正在从大规模的人员扩张转向更加注重人力产能和业务精细化发展的模式。
在这一过程中,保险中介的人均产能和入行资质门槛都在不断提高。2023年,人身险公司代理人的平均产能有所提升,个险渠道人均新单产能为13.01万元/人,同比提高了4.69万元/人。同时,个险营销员的13个月留存率也同比提高了4.69个百分点。以泰康保险为例,其HWP团队的学历结构进一步优化,博士、硕士人数超过300人,双一流大学和海外顶尖高校毕业生超过1500人,总人力已突破两万人。
然而,行业变革的背后也伴随着阵痛。保险行业的“二八定律”尤为显著,头部保险中介年入百万是常态,但更多从业者却面临着0底薪和高业绩压力的双重挑战。近年来,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这部分从业者的处境愈发艰难。许多保险中介因缺乏底薪保障和优质客户资源而被迫离开行业,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表示,生存压力巨大,公司环境不适应。
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的下调也进一步加剧了销售难度。今年7月,多家险企将增额终身寿险的预定利率从3%下调至2.75%,导致销售难度增加,相关渠道的平均佣金也缩水了30%,部分保险经纪人的佣金甚至缩水近50%。这一变化使得过去那种依赖高额佣金驱动的销售模式难以为继,不少从业者因此做出了新的职业选择。
综合来看,保险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从人员规模到人员素质,从销售模式到产品定价,都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既带来了挑战,也孕育着新的机遇。对于保险行业而言,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和服务水平,才能在这场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