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丽江观测站近日宣布了一项重大天文观测成果。该站利用先进的2.4米望远镜,成功捕捉到了近地小行星2024 XA1在撞击地球前的关键图像。
据观测站青年研究员张西亮介绍,这颗被命名为2024 XA1(最初编号为C0WEPC5)的近地小行星,是在北京时间2024年12月3日13时55分首次被发现的。令人惊讶的是,这颗小行星在被发现后不到12小时,即在12月4日0时14分左右,于西伯利亚东部上空进入地球大气层,并因燃烧而形成一个明亮的火球。
丽江观测站位于海拔3200多米的低纬度地区,是我国最优质的夜天文观测台址之一。其2.4米望远镜不仅是东亚口径最大的通用型光学天文望远镜,还具备对近地小行星等快速运动目标进行高精度跟踪观测的能力。此次观测的成功,得益于观测站团组根据预报信息和小行星特点迅速制定的观测方案。
张西亮指出,在2024 XA1坠落前约6小时,科研团队采取了“守株待兔”的策略,提前在预定位置进行观测。由于丽江2.4米望远镜焦距长、视场较小,团队通过精确计算和预判,成功在小行星坠落前1小时内捕捉到了珍贵的图像。
此次观测不仅是一次成功的近地小行星预警防御监测试验,也为我国未来的近地小行星预警防御任务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潜在威胁不容忽视,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小行星撞击地球的事件,如6500万年前的墨西哥湾撞击、1908年的通古斯卡大爆炸以及2013年的车里雅宾斯克爆炸事件。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助理工程师徐智坚表示,不同直径的小行星对地球的威胁程度各不相同。一颗直径1公里的小行星可能会引发全球性的灾难,而直径140米左右的小行星则可能对一个区域造成毁灭性打击。对于直径50米的小行星,其影响可能仅限于某个地方。
为了有效应对小行星威胁,专家建议通过大口径、大视场的望远镜进行观测,以便在小行星靠近地球前几天或前几周就发现其踪迹,从而有足够的时间来应对。然而,预警只是防御的第一步,如何有效减少或消除撞击带来的灾难,已成为航天领域面临的新挑战。
在今年9月5日召开的第二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中国深空探测实验室发布了中国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方案,计划采用“伴飞+撞击+伴飞”的模式进行。该任务将实现动能撞击和天基评估的双重目标,为未来的小行星防御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数据。
尽管小行星撞击地球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潜在威胁,但随着观测预警能力的提升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公众不必对此过于担忧。科学家们正不断努力,以更加精准和高效的手段监测和预警小行星的威胁,为保护地球和人类安全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