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太阳系中,小行星作为一类特殊的天体,时常引发人类的关注。近日,一颗直径约0.75至1米的小行星在科学家们的密切关注下,于西伯利亚上空进入大气层,化作一颗耀眼的火流星,这是人类历史上第11次成功预警小行星撞击事件。
在此次预警过程中,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迅速调动位于云南姚安和青海冷湖的多个高精度望远镜,组网进行持续观测,最终成功捕捉到小行星撞击前的关键图像。这一壮举不仅展示了我国在天文学领域的实力,也为全球小行星监测预警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紫金山天文台助理工程师徐智坚介绍,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危害不容小觑。一颗直径1公里的小行星可能引发全球性灾难,而直径140米左右的小行星则可能对某个区域造成毁灭性打击。因此,对小行星的监测预警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全球已经发现了140多万颗小行星,其中近地小行星接近3万颗。对于这些小行星,科学家们通过望远镜巡天编目,了解它们的数量和分布。对于可能靠近地球的小行星,则通过大口径、大视场的望远镜进行提前发现,为应对提供足够的时间。
我国还在积极规划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方案,旨在进一步提升对小行星的监测预警和防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