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颗小行星按照天文学家的预测,在北京时间12月4日凌晨0时15分左右,于西伯利亚上空进入地球大气层,这标志着人类成功预警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第11次记录。
在此次预警观测中,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利用分布在云南姚安和青海冷湖的多个望远镜站点,组成观测网络,对这颗直径约为0.75至1米的小行星进行了持续跟踪。从12月3日晚上19时49分开始,直至23时33分,科学家们最终捕捉到了撞击前42分钟的珍贵图像。
紫金山天文台的助理工程师徐智坚表示,由于小行星的撞击点位于西伯利亚,且正值我国夜晚时段,因此我国在此次观测中占据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他提到,在美国和夏威夷的观测站之后,太平洋区域缺乏足够的观测设施,而我国各观测站的加入,为预警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小行星撞击地球可能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徐智坚指出,如果小行星的直径达到1公里,可能会引发全球性的灾难;而直径140米左右的小行星,则可能对特定区域造成毁灭性打击;即使是直径50米的小行星,也可能对局部地区产生严重影响。
为了应对这类潜在威胁,徐智坚建议,首先应对较远距离的小天体进行日常的巡天编目,以了解其数量和分布情况。对于近地小行星,则可以通过大口径、大视场的望远镜,在其靠近地球的前几天或前几周进行监测,从而提供足够的预警时间。
此次小行星撞击事件的成功预警,再次凸显了国际合作和科技进步在应对天体撞击等自然灾害中的重要性。科学家们将继续努力,提高预警精度和时效性,为人类的生存安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