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航天事业捷报频传,一系列创新成果不仅在国内引发轰动,也在全球航天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年,中国航天多个“首次”的突破,推动了科技、经济与多个社会领域的飞速发展。
11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了长征十二号火箭,并首次启用了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这枚火箭采用了两级构型,其强大的运载能力令人瞩目。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不低于12吨,7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不小于6吨,使其成为我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强的单芯级运载火箭。长征十二号的箭体直径为3.8米,相较于传统3.35米直径的运载火箭,其推进剂装填量提升了30%,火箭模块的推力性能更是提升了108%。火箭还采用了新研制的牵制释放系统以及世界先进的第三代铝锂合金材料,大幅优化了火箭的性能。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也展现出了其独特优势。作为中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它可满足商业发射服务、发射技术研究和科技旅游业务的需求。其中,1号工位取消了导流槽,采用了多项先进技术,显著缩短了建设周期;2号工位则是中国首个液体通用型发射工位,采用“三平模式”,从转运到发射最短只需3天,大幅提升了发射效率。
在科学探索方面,中国同样取得了显著进展。1月9日,我国发射了“爱因斯坦探针”天文卫星,并于10月31日在轨交付,正式命名为“天关”。这颗卫星开启了X射线时域天文学探测的新篇章,其三大科学目标涵盖了宇宙中X射线暂现和爆发天体的发现、已知天体活动特性的监测以及引力波源X射线信号的探寻。目前,“天关”已发现多个暂现天体,成功获取了首张全天X射线天图,并探测到上百例已知天体的爆发。
6月22日,中国和法国合作研制的“中法天文卫星”成功升空。这颗卫星运行在635千米高的近地轨道,设计寿命为3年。其科学目标是发现和快速定位各种γ暴,全面测量和研究γ射线暴的电磁辐射性质。卫星载有4台科学载荷,能够进行多波段观测和快速机动,是迄今为止全球对γ射线暴开展多波段综合观测能力最强的卫星。
在卫星互联网建设方面,中国同样取得了重要突破。8月6日,“千帆”极轨01组18颗卫星升空,拉开了中国卫星互联网建设的序幕。此后,“千帆”极轨02组、03组卫星也相继发射升空。这些卫星具有离地较近、成本低、功耗低、覆盖广、时延低等优势,能够提供大带宽、低时延、高质量、高安全性的全球卫星互联网服务。
中国还发射了“海洋盐度探测卫星”,填补了我国海洋动力卫星系列在海洋盐度探测能力上的空白。这颗卫星采用多种遥感器联合探测,能够全天时、全天候获取高精度全球海洋盐度信息,为海洋预报产品精度及质量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持。
在月球探测方面,中国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24年,中国圆满完成了嫦娥六号任务,实现了人类首次从月球背面采样并返回地球。这一壮举不仅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也为后续月球探测及深空探测任务积累了宝贵经验。嫦娥六号采集的月球背面样品年代更为久远,有助于科学家更好地了解月球的形成和演化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