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下深处,一场关于宇宙最基本粒子的竞赛正在激烈上演。去年,当美国媒体首次注意到中国正在秘密修建一座超级灵敏的中微子探测装置时,中科院专家以一句“我们干的,怎么了?”自信回应。
如今,这座名为江门中微子实验室(JUNO)的科研装置已接近完工。历经近十年的建设,随着探测器主体的全面建成,中国科研团队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收尾工作,准备捕获“幽灵粒子”。
中微子,这一宇宙最古老、最难探测的粒子,因其几乎不与任何物质相互作用而被誉为“幽灵粒子”。然而,正是这一特性使得中微子研究成为国际基础科学的前沿领域。
江门中微子实验的首要目标是确定中微子的质量顺序,这一任务将通过探测反应堆核裂变产生的中微子能谱来实现。作为中国科学院和广东省共同建设的大科学装置,江门中微子实验装置将是中国主导的大型国际科学合作项目。
据透露,江门中微子实验室计划于2025年8月正式运行取数,预计运行约30年。这一时间节点将比日本的顶级神冈中微子实验和美国的深部地下中微子实验至少早2至5年。这一速度令美国媒体彭博社感叹,中国在绘制“幽灵粒子”地图的全球竞赛中遥遥领先。
江门中微子实验的成功不仅展示了中国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实力,也反映了中美科技合作关系的变迁。曾经,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作为中美最大的基础研究合作项目,见证了双方科研人员的紧密合作。然而,随着两国关系的紧张,这种合作已逐渐减弱。
江门中微子实验虽然仍有美国学者和研究人员参与,但参与程度已远低于大亚湾实验项目。美国能源部已削减了项目资金,而中方科学家也面临赴美交流的困难。江门中微子实验首席科学家王贻芳表示,他个人已遭遇两次拒签。
尽管如此,江门中微子实验仍将继续推动全球中微子研究的共同进步,采取经费投入分担、技术共同研发、科研成果共享的方式,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