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早期宇宙星暴星系核球形成:星系演化新篇章

   时间:2024-12-05 23:12:10 来源:黑科技研究所作者:黑科技研究所编辑:瑞雪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浩瀚的宇宙中,星系作为最基本且壮观的构成单元,一直以来都激发着天文学家的无限遐想与探索欲望。近日,一项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谈清华副研究员主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研究成果,为揭开星系中心核球形成的神秘面纱提供了重要线索。

星系,作为宇宙中的璀璨明珠,其形态各异,结构复杂。经典“哈勃音叉”序列将星系分为椭圆星系和旋涡星系两大类,而核球作为大多数星系中心的重要结构,对星系的整体形态起着决定性作用。核球越大,星系越倾向于呈现球状或椭球状;反之,若盘状结构占主导,则星系呈现扁平的旋涡形态。

然而,椭圆星系和星系核球结构的形成机制一直是天文学界的一大谜团。随着哈勃空间望远镜的发射,天文学家发现,在宇宙正午时期(距今约80至120亿年前),星系中的恒星质量密度迅速演变,大量恒星在这一时期形成,这些恒星形成活动可能与星系中心核球结构的形成密切相关。

为了证实这一猜想,天文学家们将目光投向了遥远的星暴星系。这些星系富含尘埃,恒星发出的紫外线和可见光容易被吸收,因此,他们利用穿透力更强的亚毫米波进行观测。得益于阿塔卡马大型毫米波/亚毫米波阵列(ALMA)等先进设备的帮助,研究团队在亚毫米波段筛选出了高信噪比的数据,详细测量了宇宙正午时期大质量星暴星系的形态结构参数,并首次发现了遥远的早期宇宙星暴星系中心原位核球形成的证据。

研究团队进一步采用先进的宇宙学流体力学模拟,探索了早期星暴星系中核球结构形成的起源。模拟结果显示,冷气体吸积流入星系以及星系相互作用触发的剧烈恒星形成活动,是导致这些星系核球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这一发现不仅为理解星系核球的形成提供了重要观测证据,也对星系形成和演化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天文学家将继续借助更先进的设备,如中国巡天空间望远镜,深入研究早期宇宙星系的结构和演化过程,为揭示宇宙演化历程提供新的启示。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