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第五十九、六十颗北斗导航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完成了其最终阶段的部署。这两颗卫星,作为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后的第二组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同时也宣告了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设任务的圆满结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自1994年立项以来,历经三十载春秋,从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到北斗三号,实现了从区域覆盖到全球服务的跨越式发展。该系统不仅满足了我国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更成为了面向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高精度定位、导航与授时服务的关键基础设施。
在这漫长的征程中,北斗人始终秉持着“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致力于将北斗系统打造成为一张耀眼的国家名片。从双星定位到全球组网,从覆盖亚太到服务全球,每一步都凝聚着北斗人的智慧与汗水。
在北斗三号的研发过程中,高效实现卫星间的测量通信成为了一大技术挑战。为了克服这一难题,我国科研人员创新性地提出了星间链路技术。这一技术使得卫星之间能够建立通信线路,即便在地球的另一面,也能通过星间链路实现联系。康成斌,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通信导航部导航室主任,深度参与了这一关键技术的攻关。面对巨大的技术跨越和团队压力,他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进行测试与验证,最终实现了“一星通,星星通”的壮举。
北斗三号的卫星研制工作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和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共同承担。在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星成功发射后,北斗三号卫星系统首席总设计师林宝军收到了一条短信:“这颗星终于成功了,我们完成了别人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林宝军认为,理念的创新性和前瞻性对于卫星研制至关重要。因此,在北斗三号的研制过程中,他带领团队大胆采用新技术,将卫星上的结构、热控等10多个分系统合并成四大功能链,简化了系统结构,提升了整体可靠性。
除了卫星构成的空间段外,北斗系统还包括地面段和用户段。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网络通信研究院的郑晓冬带领团队自主研发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北斗民用短报文通信平台。这一平台不仅使用户能够知道自己在哪里,还能向外界发送自己的位置和状态信息。在遭遇突发灾害时,北斗短报文通信可以成为人们传递求救信息的关键手段。为了将这一技术普及到千家万户,郑晓冬团队还创造性地将北斗短报文置入智能手机中,并攻克了一系列核心技术难题。
目前,北斗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全国超过2500处水库利用北斗短报文通信服务进行水文监测,搭载国产北斗高精度定位芯片的共享单车投放量已突破1000万辆,支持北斗短报文通信功能的手机也已发布。北斗系统正以其强大的功能和服务能力,推动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北斗系统的成功,离不开全体北斗人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书写了我国卫星导航事业的辉煌篇章。在未来的日子里,北斗人将继续秉承新时代北斗精神,为推动我国卫星导航事业的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