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再融资市场涌动新变化,上市公司再融资意愿显著增强。特别是主板的龙头企业和绩优公司,以及科创板、创业板中致力于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企业,纷纷考虑借助政策回暖的东风,推出再融资计划。
去年8月,证监会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旨在平衡一二级市场,优化IPO和再融资监管。然而,这一政策调整初期,A股再融资市场反应冷淡,新增受理的再融资项目几乎停滞。不过,自今年10月以来,市场情况明显回暖,特别是定增市场。
据统计,今年1月至9月,A股市场每月平均新发增发预案的公司数量为17.89家。而到了10月,这一数字跃升至33家,创年内新高。11月,继续维持这一增长势头,同样有33家公司发布了增发预案。
再融资审核端的变化同样释放出积极信号。尽管市场回暖,但仍有个别公司选择撤回再融资申请。11月,包括滨海能源、通润装备在内的8家再融资审核排队企业撤回了申请。这一现象表明,再融资市场并非全面回暖,而是呈现出分化态势。
目前,再融资政策有所放宽,特别是鼓励带有“硬科技”属性的企业进行再融资。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长邱勇公开表示,将持续完善适应科创企业特点的制度体系,包括再融资、股权激励、并购重组等配套制度。
再融资市场的暖意主要体现在增发市场。11月14日,创力集团、丰乐种业、京基智农等5家公司同日发布了定增预案。其中,创力集团计划通过定增募资不超过2亿元,全部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发行对象为实控人石良希实控的企业。
部分上市公司如快可电子、长鸿高科等,在增发预案中采用了简易程序,即小额快速融资方式。这种方式审批程序简化,发行效率提高,但使用限制较多,如额度需在3亿元以下,发行对象不能是实控人等。
从数据上看,10月是再融资新增受理数量最高的一个月,沪深交易所受理的再融资项目数量显著增加。10月以来,有23家企业的再融资申请获受理,其中沪市主板9家、深市主板6家、科创板5家、创业板3家。
在审核方面,截至11月21日,11月有24家公司公告再融资事项已通过交易所层面审核、提交注册或获得证监会审核通过,这一数量同样创下年内新高。相比之下,今年前10个月,每月通过审核的再融资项目数量均不超过6家。
再融资市场的回暖与多方面因素有关。首先,市场情绪的改善和股价的上涨增加了上市公司进行融资的意愿。其次,融资项目的成功与否依赖于项目的质量,这表明上市公司对自身行业的未来再生产和固定资产投资持有信心。政策层面的支持也是再融资市场回暖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在再融资市场回暖的同时,也应注意到部分公司撤回再融资申请的现象。这些公司或因市场环境变化、自身财务状况不佳、融资项目不具备可行性等原因而撤回申请。这提醒投资者和上市公司,在进行再融资时应充分考虑市场环境和自身条件,避免盲目融资。
从再融资的角度看,监管层继续落实对频繁过度融资、“蹭热点跨界扩张”、大额前次募集资金闲置等情形的严格监管,引导上市公司理性实施再融资。同时,监管层也鼓励优质上市公司进行再融资,特别是那些具有硬科技属性的企业。
在科创板和创业板中,多家上市公司积极开展再融资活动。如凯赛生物计划通过定增引入招商局集团为间接股东,并签署业务合作协议;禾信仪器计划收购量羲技术控股权;晶丰明源则计划购买易冲科技100%股权。这些再融资项目有助于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扩大市场份额、实现可持续发展。
政策层面也在持续释放支持科创企业融资的信号。上交所发布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上市审核规则适用指引第6号—轻资产、高研发投入认定标准(试行)》旨在细化“轻资产、高研发投入”企业的认定标准,鼓励科创板上市公司加大研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