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规模已逼近美国七成,但内需市场表现却与美国存在显著差距,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2023年,中国GDP达到了约17.9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65.4%,然而,尽管中国人口是美国的四倍多,内需却未能如预期般旺盛。
从消费数据来看,2023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约6.3万亿美元,而美国零售额和食品服务销售额合计达到了7.9万亿美元。人均消费能力的巨大差距不仅体现在消费数据上,也清晰地反映在产业结构中。中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54.6%,而美国服务业占比则超过80%,显示出中国仍是一个以生产为主导的经济体。
深入分析原因,中国人均GDP仅为美国的15%左右,且劳动报酬在收入分配中占比较低,导致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同时,高房价挤占了大量居民购买力,使得许多家庭将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用于房贷支付,直接影响了消费能力。中国经济仍较为依赖投资和出口,内需市场的培育相对不足。
相比之下,美国在疫情期间通过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维持了居民消费能力,同时拥有发达的金融体系和信贷消费文化,大大提升了居民的即期消费能力。然而,这种模式也带来了高额债务,长期看来并非完全可持续。
尽管中国内需市场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也在逐步发展。例如,沙县小吃等中国特色美食正在走向世界,显示出中国服务业的潜力。同时,通过稳扎稳打的发展,中国在2023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111.4%,比2022年增长了25.3个百分点。
然而,要真正实现内需市场的稳步增长,还需解决收入分配不均、高房价等问题,同时加强内需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内需成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