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闫雯雯 谭羽清
如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打开手机点一份外卖,大概30分钟就能收到用一次性包装材料装好的外卖;买一件漂亮的衣服,或多或少会用到合成纤维;出行时,无论是飞机、汽车还是自行车,都离不开高分子材料......可以说,高分子材料渗透进了人们生活,也塑造了更好的生活。
与此同时,高分子材料产生的废弃物对环境也有很大的影响,如何实现这些固体废弃物在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成为建设“无废城市”的重要任务。
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天府永兴实验室高分子材料绿色低碳加工与资源化研究中心主任王琪从事高分子材料教学和科研工作40余年。王琪院士将在12月1日举办的“2024天府碳中和论坛”上参与圆桌论坛,与各方专家共议碳中和实现路径,共享科技发展成果,共绘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蓝图。
在论坛举办前夕,对王琪院士进行了采访。王院士不仅“剧透”了她将在此次论坛上讨论的话题,还分享了她的团队在天府永兴实验室的工作以及取得的重要成果。
王琪院士接受专访
1
“谈塑色变”?
回收治理才是“正道”
材料有多重要?从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人类社会是按照材料发展历程划分的,可以说材料科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高分子材料更是因为其多功能、低成本和便捷性,已融入了当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家电、汽车、航空航天、服装等,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
不仅如此,高分子材料还是一个巨大的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和物质基础,在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三大高分子材料塑料、合成纤维、橡胶,我国的产量和消费量都是世界第一。
“用得多,废弃得就多,不规范的处置,形成环境污染。”王琪院士说,“因此一些人就谈塑色变,一说到塑料就是‘垃圾围城’。其实,不能把所有的污染都只归咎于塑料,实际上在所有固体污染物中,塑料只占了约千分之六。尽管所占比例不高,但对塑料的污染治理却必须重视,这也是重要的国家战略。实际上废弃塑料在固体废弃物中具有很高回收价值,如果能够回收循环利用,就能够减少大量的原油和碳排放。这是实现双碳的一条重要路径。”
2
“三大任务”
让绝大部分废弃塑料“回到人间”
在天府永兴实验室,王琪院士主要负责高分子材料绿色低碳加工与资源化研究中心,它是资源碳中和领域的一个研究团队。据王院士介绍,该中心有三大任务,主要是解决废弃高分子材料所涉及的碳中和问题。
第一个任务是如何把废弃的高分子材料回收好,尤其是在高分子态回收利用。“采用塑料加工方法,将单材废弃塑料熔融再加工,回收再利用。对于混杂交联型等难回收的废弃塑料,发展新的技术来回收利用,变废为宝。”她强调在材料的循环使用中并不一定要“原来怎么用,回收后还怎么用”,“比如说矿泉水瓶回收后不一定再做矿泉水瓶,因为涉及严格的卫生、安全等要求,可以做成纤维制成衣服和地毯等。”
王琪院士在工作中
第二个任务是做环境友好、可以安全填埋的包装材料,其中一个途径是发展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我国生产的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种类是最全的。王琪院士说,“但目前年产量还不到100万吨。另外我们也发展了基于聚乙烯醇水溶性,对土壤无害且有治沙治土功能的可以安全填埋的环境友好包装材料。”
第三个任务是生物质的高质高效利用。“建立新技术,将回收的废弃塑料与生物质资源如秸秆等农林废弃物结合,做成材料再利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3
“重点推荐”
解决了一个“世界难题”
天府碳中和论坛已经举办到了第三届,王琪院士每一届都积极参与。她认为“天府碳中和论坛”为专家、学者和关心碳中和事业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论坛的规模和参与人数逐年扩大,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成为四川,乃至全国碳中和领域的一项盛事。这个论坛的举办,也凸显了国家对于循环经济的重视,让众多学者聚集,共同为绿色明天来一场“头脑风暴”。
天府永兴实验室
谈到即将到来的论坛,王琪院士说,“会议的主题是碳中和,大家在一起聊的就是如何减碳。我可能会介绍我们团队利用固相剪切碾磨技术回收利用退役风电叶片的工作。”这项技术是她和团队今年在天府永兴实验室作出的一个成果,可以说是解决了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风力发电是双碳目标下发展最快的绿色能源之一,风电叶片长达百余米,其中玻璃纤维含量高达60%-70%,热固性树脂达30%-40%,废弃后,不能烧,不能埋,很难处理。“我们采用基于固相力化学的新设备新技术,将其粉碎为微纳米级粉体,再经表面改性,让它成为一种高附加值的材料,可用于制造波纹管等。将废弃资源再利用,符合双碳目标,为新能源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