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赛道Hyper | 国产手机影像硬件停滞:好事坏事?

   时间:2024-11-21 16:14:54 来源:华尔街见闻作者:华尔街见闻编辑:瑞雪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作者:周源/

从今年国内的旗舰机配置情况看,影像已卷不动,各家厂商普遍低调换成卷续航,配合卷屏幕,甚至外形设计,比如小屏,再加上回头继续卷性能,国内智能手机商的旗舰产品内卷,有点卷无可卷。

国产智能高端旗舰机,主摄传感器硬件规格迭代停滞,这不是一家这么做,这是集体行为,动作整齐划一,他们都商量好了?这是前所未有的事儿。

今年的高端旗舰主摄传感器硬件规格,之所以要么原地踏步,要么有所降级,从技术角度看,实际上是因为传感器技术本身有了较大的提升,而且各家的影像算法也有大幅提高。

也就是说,由于技术提升,能以较低的硬件规格,实现和相对更高等级的硬件,差不多的影像效果。

更重要的是,各家还从以自我为中心的炫技,走向了以用户为主角的可感知体验。

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从这些旗舰的实际销量情况看,这种行业趋势变化,也备受用户认可。各家于10月先后发布的高端旗舰系列,与去年的前代旗舰品类相比,无不取得了良好的销量成绩。

各家影像配置之变

10月,国内发布了一大堆旗舰手机:小米15系列、荣耀Magic7系列、vivo X200系列(包括iQOO 13)和OPPO Find X8系列(包括一加13);11月,华为Mate 70系列也将登场。

这些旗舰的主摄传感器主要是两家公司提供:索尼和豪威科技。

其中,小米15系列和荣耀Magic7系列,主摄传感器都是豪威科技的OV50H(1/1.3)——小米称之为光影猎人900,荣耀则叫做超动态鹰眼H9000。

vivo X200系列和OPPO Find X8系列的主摄传感器都是索尼。

其中,vivo X200系列分别用了索尼IMX921(标准版)和索尼LYT-818(Pro版)、OPPO Find X8系列则由索尼LYT-700(标准版)和索尼LYT-800(Pro版)担纲;一加13用了LYT-808,iQOO13搭载索尼IMX921。

索尼IMX920感光面积尺寸1/1.49,实际成像尺寸1/1.56,和索尼IMX921相同。

即将于11月发布的华为Mate70系列,主摄传感器倒是有小幅升级。那是因为Mate60系列的主摄传感器型号实在太老,而且还没搭载DCG技术,实在无法担当华为的影像品牌。

DCG是什么?很重要吗?这个说起来比较复杂,下文会有专门解释。

华为Mate60系列主摄用了索尼IMX766。这原本是一颗高端旗舰主摄传感器,无DCG技术加持,型号也实在太老,近年来已很少有人将之用于旗舰主摄,大部分都用了索尼IMX766的各种升级款,比如索尼LYT-800、LYT-808、LYT-920和LYT-921等等。

索尼IMX766的衍生迭代小升级版有多达8个版本,只能说日本人很会做生意。

之前独家获悉,华为Mate70标准版和Pro版主摄用国产豪威科技的OV50H,Pro+版主摄用索尼的,具体型号可能是LYT-900。

另据了解,华为Mate70标准版主摄很可能会混用一小部分国产思特威传感器,但数量并不多。

目前已经发布的各家高端旗舰主摄,搭载的传感器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相对各品牌的前代版本各主摄传感器的规格有所下降,另一个是各家主摄传感器完全一样。

vivo X200 Pro的主摄传感器由上代vivo X100 Pro的索尼IMX989,倒退到现在的索尼LYT-818;vivo X200标准版主摄传感器从上代X100标准版的索尼IMX920小幅提升至本代的索尼IMX921。

Magic7系列、小米15系列和一加13的主摄传感器保持原地踏步,除了一加13保持了一加12的索尼LYT-808不变,其余的都用了豪威科技的OV50H;iQOO13的主摄传感器从iQOO12和iQOO12 Pro的OV50H,改成了索尼IMX921。

尽管如此,在AI技术、SoC主芯片(高通骁龙8至尊版和联发科天玑9400)和影像算法的加持下,成像效果在体验端差异极小。如果不是专业摄影师,则基本无感。如果盲猜,很难看出差异。

当然,这三个技术加持,也不足以让这些感光面积相对更小的传感器实现“下克上”的影像效果。

真正起作用的,其实是——双转换增益(DCG:Dual Conversion Gain,包括HCG:High Conversion Gain-暗光环境和LCG:Low Conversion Gain-白天或强光环境)技术,也就是双原生ISO(高原生和低原生)。

传感器技术升级

DCG的技术功效,能让相对更小的感光面积实现和大底传感器相媲美的影像质量。之所以能实现这一点,关键在于DCG技术能控制功率放大器的放大倍数,并做出有利于图像最终成像质量的调整。

这一点是怎么做到的呢?

CMOS的本质,就是将光信号通过光电二极管转换为电信号,之后以功率放大电路放大成足够强度的图像信号后,再由ISP(图像信号处理器:Image Signal Processor)做进一步处理。

由于转换过来的电信号强度太弱,所以需要功率放大电路放大这些“弱鸡”电信号。放大多少倍呢?少至十几倍,多至几十倍。

在外界光线充足的时候,比如强光环境,或者大白天,只需放大十几倍的电信号,就能输出高动态、低ISO(感光度)的高画质图像,但放大的信号强度太高,就容易过曝。

可到了晚上,或者弱光环境,只放大十几倍的电信号,就“支撑”不了,否则可能得出的图像会有较高的噪点(模糊)。这时,就需要将光信号放大几十倍,但同时还要抑制噪点,才能取得和白天差不多的影像质量。

那这两个功率放大电路能不能合在一起,根据不同的光线环境,自由切换高低强度?

显然可以,DCG技术就是干这个的。

问题是,最初的DCG技术,理论上能实现暗光低噪点、高动态的高画质影像。但实际效果却并不好,为什么?

因为电信号在根据外界光线不同做强度调整时,各自独立。在经过ISP处理之前,两路信号由于各自独立,故而保留了各自的缺点,无法达成优势互补,缺陷隐藏。比如白天过曝和晚上高噪点,很难真正做到精准控制。

因此,大底传感器在今年之前的高端旗舰机型上,仍是影像高画质的硬件保证。

但DCG技术升级了,从双原生ISO升级到双原生ISO Fusion。

升级后的DCG,高低原生ISO的电信号,在光信号进入ISP之前实现了融合,这就消除了各自因为独立存在的部分缺陷。

简单来说,无论外界光线强弱,拍同帧画面都能同时调用两路倍率不同的功率放大电路,生成两个强度迥异的图像信号;之后再通过ISP融合同帧但ISO不同的图像,最终得到一张原生的、色深极高的、宽容度极大的和噪点极少的高动态范围照片。

从DCG技术角度看,今年国产机高端旗舰主摄传感器的主流,都已不像往年那样大幅提升硬件规格,这得益于传感器本身的技术进步和各家算法能力提升,两者综合后实现的最终影像效果,与提升硬件规格的做法等同。

在此基础上,高端旗舰开始更加注重可感知的体验,比如:轻薄、强续航、手感棒,屏幕好等等。

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各大厂商从原来的自我炫技,向着用户实际可感知的体验转变。从这个角度看,这无论如何说,都不能算是坏事。

原先喜欢无限提升硬件规格,不管实际终端用户的体验,能不能随着硬件性能提升而同步,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现在更重视用户的实际可感知体验,整机手感一流,这是个值得肯定的方向。

另外透露个消息,11月21日,从多个权威渠道独家获悉,10月发布的高端旗舰机,截至11月中旬,销量都比各自的前代旗舰机型要更好。这说明,影像传感器硬件迭代停滞,厂商转向优化用户可感知的体验方向,这个策略,得到了市场和用户的认可。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