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事业再度迎来重要里程碑,天舟八号成功发射并与中国空间站完成对接,而其前任天舟七号则已提前撤离并完成了其最终使命。11月17日,我国宣布天舟七号受控再入大气层,大部分组件在穿越大气层时烧毁,少量残骸落入预设的安全海域。
在天舟七号烧毁前,它执行了一项重要且鲜为人知的任务——释放了一颗搭载于其上的卫星。早在天舟七号发射时,就有一颗卫星随其一同进入太空,并一直作为空间站组合体的一部分运行。这颗由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师生研制的“南京号”八一08星,是天舟七号撤离后释放至预定轨道的。
“南京号”科普卫星重约10公斤,采用6U立方星设计,功能强大,包括天文相机、光通信载荷以及VAT电推进系统,能够进行主动变轨和离轨。卫星能够拍摄图片和视频,对地观测分辨率达3.5米,还能引导地面学生开展光通信实验,为航天科普教育提供重要平台。
尽管天舟七号造价高达数亿元,但其最终命运仍是在大气层中烧毁。这一选择背后有着多重考量:首先,天舟系列货运飞船的主要任务是运送物资至空间站,并未设计回收机制;其次,回收成本可能远超飞船造价,包括增加内部控制组件、防热材料等;最后,处理返回的太空废弃物也需要额外成本。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航天不会探索可重复使用的货运飞船。实际上,我国正在研发“昊龙”货运航天飞机和轻舟货运飞船等可重复使用航天器,以适应未来空间站任务的需求。这些创新将为我国航天事业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