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DataEye
近日,“横店群演降薪” 登上微博热搜。
横店群演基础时薪由15元/小时降至13.5元/小时。有工作人员表示,横店目前群演供大于求,群演需拼手速“抢”通告。
短剧行业经历一年的飞速狂奔,目前发展到了什么阶段?又遇到了哪些问题。
近日,DataEye短剧观察跟短剧编剧石小琳聊了聊。
在内容方面,石小琳指出,编剧中心制在短剧行业已经到来,势不可挡。从今年开始,大部分精品商单,尤其定制型商单全部要求内容质量过硬,内容不达标的制作公司将无法获得合同,好内容市场极度匮乏。未来大部分无内容原创及商业化能力的制作公司将被边缘化,以“内容为核心竞争力”的公司机会正在到来。
市场上的制作公司大部分均看到了内容的重要性,一部短剧能否成功,甚至已出现剧本占70%,承制团队占30%的数据。石小琳认为内容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它包括剧本的创作以及承制的执行。在有好剧本的前提下,优秀的承制团队能够完整地呈现剧本,最终才能创造出优秀的内容。就像一首优质的交响乐谱,世界交响乐团与“楼下大爷”演奏的结果一定不同。
至于短剧行业的标准化,石小琳认为短剧行业目前是影视领域中唯一可以实现标准化的板块,因为它的产量足够大,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而她提出一个独特的思路,短剧行业可以借鉴中央厨房的商业模式。以内容为核心的“中央厨房制”,或许可以拯救短剧制作公司的瓶颈困局。
在访问中,石小琳提到了一句话: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才有可能成为顶流,踏着别人的脚印去做事,会有很多经验可以汲取,但是并不是简单的复刻能够换来成功,毕竟每个人的成功之路无法复制。我们需要针对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建立起适合自己的运营模式,毕竟成功的路上充满荆棘,突发事件会随时发生。做别人不敢做的事,需要决策力和勇气,同样也需要用梦想去做支撑。这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话题:厂牌究竟该如何建立!
以下是访问实录整理:
一、聊内容:编剧中心制在短剧行业已经到来,工程师和施工单位同样重要
DataEye短剧观察:编剧中心制并非新概念,已在业界讨论多时。您怎么看编剧中心制?
石小琳:这个观点提了很久,也是压抑了编剧们太久的话题,因为在实际执行中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但可以看到,近期短剧的跌宕起伏诸多观点均围绕的是“内容”二字,实际上已有公司成功实践编剧中心制,并已有多部破圈作品。
有头部司以编剧为中心制的管理模式强调编剧的中心地位,将导演及制作团队视为施工单位(执行团队),以内容为核心去生产短剧产品。这种模式下,编剧享有较高的话语权,而导演在现场的自主权有限,必须严格遵循编剧的想法,不允许对剧本或镜头进行任何修改。该公司业内赫赫有名,通过实行编剧中心制,实现了短剧的高爆款率,这表明这种模式在商业上是有可行性的,但成功并非可以复制的。
在我看来,编剧中心制在短剧行业已经到来,势不可挡。从今年开始,大部分精品商单,尤其定制型商单全部要求内容质量过硬,没有内容生产能力的制作公司是签不了合同的,市场好内容极度匮乏,同质化严重,也逐渐显露,未来大部分无内容原创及商业化能力的制作公司将被边缘化。目前有投资方针对我个人估值已经1亿,的确有不少投资方愿意与拥有版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内容公司合作,认为版权更有价值,而非单纯的制作公司,我们已经在做内容+制作+人工智能的矩阵布局。因此,行业地位的转变,也令有内容核心竞争力的公司的机会正在到来。
DataEye短剧观察:头部内容+制作的公司是怎么选剧本的?
石小琳:每一部作品,在剧本创作和拍摄上都投入了大量时间,每个项目在剧本阶段就要花费一至三个月的时间,反复打磨。
头部团队实行选题制,导演、制片人、编审、编剧的核心团队共同参与选题会,对大量的优质选题进行筛选,对市场现状进行分析,垂类用户进行比对。比如从200个选题里精选出一个,这样的情况也比比皆是。核心团队成员会共同参与选题的审核,确定选题后,团队会进行大量的会议讨论,然后才着手剧本创作。有些编剧是签约制,有些来自外部合作。我去过一个业内头部的公司考察,其并没有专职编剧,全部来自于合作,这样的模式是否稳定,有待探讨。
DataEye短剧观察:如何理解好内容?
石小琳:内容包括什么?在我看来,内容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它既包括剧本的创作,也包括导演的理解、演员的理解、团队的理解,以及承制的执行,这几者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我之所以认为编剧中心制已经到来,是因为没有剧本,拍摄工作就无法开展,所以我个人更尊重每一个创作者,也希望同仁们可以珍惜人才,爱护编剧这个相对弱势的群体。
以乐队为例,无论是世界级别交响乐团还是中国爱乐乐团,如果没有乐谱,他们也无法演奏,他们需要乐谱作为演绎的基础。这与施工单位需要图纸来施工是一样的。
不同的团队根据同一份剧本拍摄,最终的作品会有所不同,但作品的成功与否,真的应该完全归咎于剧本吗?同样的乐曲,为何楼下拉二胡的大爷和专业的二胡演奏家演绎的效果天差地别?当然楼下的大爷也有可能是一位天才演奏家。一个短剧作品的最终呈现,究竟是哪个更重要,这是个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当然,好作品,确实需要先有好剧本,这是显而易见的。
有些承制团队在作品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时,往往会将责任归咎于剧本——认为作品不成功是因为剧本不佳。这种做法忽视了承制的专业性和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短剧是产品,产品的结果,取决于所有环节,甚至包含接缝工程以及销售环节。
DataEye短剧观察:一部短剧能否成功,剧本和承制各占几成因素?
石小琳:现在市场上普遍认为剧本占70%,承制团队占30%。不可否认,剧本的质量对于能否拍出好作品至关重要。如果剧本本身存在缺陷,即使是最出色的团队也难以弥补,就像世界级的交响乐团也无法将平庸的乐谱演绎成经典一样。
然而,有一种误区认为剧本是万能的。一些编剧甚至认为,只要内容优质,任何团队都能拍出好作品。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不同承制团队之间的能力差异是不容忽视的,包括对剧本的理解、升级、执行等等,这就又回到了行业急需标准化建立的议题上。
在我看来,就像乐谱是演奏的前提一样,内容的优先级确实更高,但是能够将内容完美呈现的导演及承制团队同样重要。
无论是工程师(编剧)还是施工单位(导演+承制方),两者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有好剧本的前提下,优秀的承制团队能够完整地呈现剧本,最终才能创造出优秀的内容,并不是说任何承制团队都能将好剧本转化为好内容。
DataEye短剧观察:您做内容会考虑哪些问题?
石小琳:在进行项目开发时,我先确定社会话题,再围绕话题创作内容。以我的《实习生菜菜》为例,该剧本从创意至落地,整体一年半时间,最终被纳入“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虽然这部剧并非为该计划量身打造,却成为了该计划中竖屏短剧中唯一一部播放量超过3.5亿+且持续霸榜的作品,这得益于我们对市场趋势的前瞻性判断。很多人认为短剧不是作品,的确我也认为短剧是商品,是以内容创作为核心的文化虚拟商品,但是一切创作的前提还是要有敬畏之心,不能一味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生产文化垃圾,我本人更倡导做正能量,更贴合百姓生活的好内容,会更有深远意义。
该剧讲述了一个积极向上的职场故事,聚焦于一位在月子中心工作的年轻女性,刚刚涉足职场与她母亲之间意见分歧的情感纠葛。母亲希望她能找一个稳定的工作和理想的伴侣,而年轻人则追求自由职业,认为月子中心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并希望在个人感情问题上保持自主。这一故事触及了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我们关注的是那些持续吸引年轻人关注的社会话题,这也是短剧能形成流量的基础。
在题材选择上,我会避免涉及重大历史题材,因为这类题材的审核非常困难,并非普通内容及制作单位能够驾驭的。恋爱题材的内容虽然很多人认为国家广电总局审核相对宽松,但我们也需避免过度娱乐化,尤其是过度消耗老年人情绪价值的内容。
世界电影的教科书般的诠释:“爱情与死亡是永恒的主题”。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要正面探讨爱情,而不是沉溺于不劳而获或幻想天上掉馅饼的空想。
至于银发经济,国家广电总局目前提倡的理念是“老当益壮,自立自强,家庭和谐”。这强调了老年人应积极面对生活,而不是依赖于伴侣或他人来解决问题。
二、聊行业标准:中央厨房制或许可以拯救短剧制作公司
DataEye短剧观察:今年承制方有发生一些变化吗?
石小琳:近期你会发现爆量的小程序短剧有些出自那些曾执导电视剧、电影和网大的导演之手,而原来拍信息流广告和新媒体导演们似乎不少已逐渐淡出公众视野,能够屹立不倒的制作团队已经分精品及普通赛道。
有些团队之所以能够在过去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们拥有自己的服化道、摄影、灯光等团队,能够随时投入拍摄,保证剧集的连续生产。然而,随着市场的变化和短剧制作模式的演进,这些所谓的优势或许正在转变为劣势。
比如,一家公司为了维持100多人的团队运作,每个月需要拍摄10-15部短剧来支付工资。这意味着他们为了覆盖运营成本对于项目的质量已经无法完全精品化。在这种情况下,15部赌一部是爆款,算是爆款吗?大量同质化的内容涌现,反而让短剧爆款成为了投流的玄学逻辑。希望这种模式不会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即“人停马不停”。
相比之下,像有些小团队,虽然人员较少,核心团队可能只有几个人,但他们依然能够成功。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拥有庞大的团队,而是因为他们能够灵活调整,高效利用资源,专注于提高项目质量而非单纯追求数量。
DataEye短剧观察:您也是一位老板,您是如何组建团队的?签哪些人?
石小琳:我目前也在逐渐调整经营管理模式,但标准化的建立一定势在必行。我已经开始标准化建立,并会选择培养或与核心团队紧密合作。我会签哪些人?我会签编剧、导演和演员。对于其他职位,我倾向于合作,因为市场上有丰富的人才可供选择。例如,我可能会与几组服化道团队建立合作关系,根据项目需求灵活调配。有这种想法,也是因为在实践中真正吃过亏,踩着坑一步步走过来的。
但是,团队的“大脑”必须是我们自己团队的人,核心人员会负责整个项目的统筹及管理。甚至我会培养及建立工程上的负责“接缝工程”的人,这也是各个部门能够迅速运转的关键。当然,我还是会以内容为核心竞争力,去适应并引领市场变化。
DataEye短剧观察:目前整个短剧行业人才质量良莠不齐,也没有什么培训体系。短剧行业能实现标准化吗?
石小琳:我后面可能要开发一套短剧教材,这个事情已经提上日程。在培训方面,我计划建立短剧教材的标准化体系,这样才能培养出专业人才。
如果我还在干短剧的话,我一定会让真正的标准化出现,我坚信短剧行业是影视领域中唯一可以实现标准化的部分,因为它的产量足够大,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DataEye短剧观察:短剧行业如何实现标准化?
石小琳:实际上,我们可以借鉴“中央厨房”的商业模式,就像连锁品牌在全球范围内的成功扩张一样,中国也出现了若干连锁等品牌。
我个人认为,短剧行业非常适合采用中央厨房制。中央厨房制,或许可以拯救一些短剧制作公司目前遇见的瓶颈期。我计划采用这种商业模式来探索市场,看看是否能够实现变革,并希望能够成为引领这一变革的人。短剧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我也期待有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DataEye短剧观察:如何理解短剧行业标准?
石小琳:什么是标准?标准是品牌核心价值的体现。在奢侈品行业中,LV、Prada和Hermès等品牌都有其独特的标准。LV在做LV的时候,LV就是标准,Prada在做Prada的时候,她就是标准。行业标准并非单一,而是多元化的,行业中也并非只有一个品牌能够成为标杆。
我的目标是树立石小琳厂牌的标准,彻底颠覆行业内的陈规陋习。我将建立一套自己的标准体系,这并不是要求整个行业都遵循,而是希望我的团队能够认同并执行这些标准。
我希望打造一个行业标杆,类似LV或者Prada等一线品牌的厂牌概念。我清楚的知道,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好这些高端品牌建立的模式,但这并不妨碍它们在市场上受人喜爱及盈利,我要做的就是短剧中真正的高定。
三、 行业展望&个人规划
DataEye短剧观察:短剧行业明年的发展趋势?
石小琳:过去我回避这个话题,如今我依旧想要回避,但短剧行业正在逐渐走向专业化。尽管国内市场在付费模式上可能面临挑战,但海外市场潜力巨大,我个人预计未来海外市场的可能会超越国内市场。
我个人认为明年短剧的产量将继续增长,但承制团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市场环境。除非承制团队得到大型平台的支持,并真正提升自己的实战能力,否则的确会被边缘化,或另求生机。被大厂“扶持”可能意味着需要维护更多的关系网,并不断提升作品的质量以满足更高的要求,各有利弊,压力也会变得更加巨大。
DataEye短剧观察:您接下来的个人规划?
石小琳:我个人还是主线在我的IP打造上,比如《天才少年训练营》是我打造了10年的IP,我会将这个IP进行实体化转化,打造IP是我最擅长的领域。
对于短剧本身,我也会和我的编剧团队一起做选题筛选工作。
如果制作公司背后有强大的内容公司作为支撑,这些制作公司将会更加稳健。他们就像中建、中铁等大型施工单位,拥有高质量的设计图纸,自然具备核心竞争优势。
因此,我正在构建一个平台体系,好内容的公司将吸引大量投资人,许多人看到了将项目制公司转变为一个具有完整闭环的版权类公司的潜力。我个人认为版权资产的积累是未来最有价值的资产之一,内容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版权和衍生品的开发上。
DataEye短剧观察:你跟编剧的合作模式是什么样的?
石小琳:在编剧行业,不可能将所有顶尖编剧都集中在一个公司或平台,优秀的编剧往往不愿意长期绑定于单一公司。我们目前的编剧合作模式类似于艺人经纪公司:我们提供底薪保障,同时在项目上给予额外补贴。我们确保编剧们每月都有项目参与,但要求他们定期参加线上线下会议、团建,保持团队协作和沟通。
编剧们选择与我合作的原因在于,他们更希望找一个懂内容的老板,而不是卖内容的老板。除此之外,绝对的尊重和上不封顶的天花板发展机遇。比如我的公司除了短剧,还有院线电影和长剧项目,这些项目对编剧们是具有强吸引力的,仅凭小程序短剧,优秀的编剧是不太可能签约的。我也希望通过我的努力,为编剧们创造出更多不可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