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AI领域的明星企业月之暗面及其创始人杨植麟,陷入了一场备受瞩目的国际仲裁风波。此次仲裁不仅将这一新兴AI企业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也引发了创投圈对投资协议纠纷解决方式的深刻反思。
据了解,仲裁风波的源头可能在于杨植麟与联合创始人张宇韬在未经循环智能部分投资方同意豁免的情况下,便创立了月之暗面。循环智能是两人此前的创业项目,而此次仲裁正是由循环智能时期的投资人在中国香港提起。
仲裁申请的具体内容尚未公开,但据知情人士透露,这可能与杨植麟等人在新公司中所占股比引发的争议有关。投资方对月之暗面迅速攀升的估值感到不满,认为自己在循环智能的投资未能获得应有的回报。
面对仲裁风波,月之暗面方面并未直接回应,而是通过其委托的律所发表声明,称该仲裁事项既缺乏法律依据,也不具备事实基础,将依法提出抗辩。
然而,这场仲裁风波已经引起了创投圈的广泛关注。多位投资人表示,以往投资机构与连续创业者的争议大多会内部协商解决,申请仲裁的情况非常罕见。此次事件反映出,在行业下行期,一些“被默认”的行规越来越不重要,投资机构与创业者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
同时,这场仲裁风波也引发了关于投资协议纠纷解决方式的讨论。有投资人指出,以往在中国的创投圈,投资协议中的争议解决条款大多只存在于纸面上,很少被真正启用。而此次仲裁事件则提醒人们,这些条款并非虚设,当争议发生时,它们将成为解决纠纷的重要依据。
关于仲裁保密性的问题也成为了此次事件的焦点之一。有知情人士表示,仲裁申请方可能已经违背了保密义务,将仲裁事项泄露给媒体。然而,也有法律专家指出,虽然仲裁双方有保密义务,但在实务中,由于举证困难、损失难以量化等原因,当事人可能并不会选择追究违反保密义务一方的责任。
目前,这场仲裁风波仍在持续发酵。月之暗面方面表示将依法提出抗辩,而投资方则坚持认为自己的权益受到了损害。未来,这场仲裁的结果将如何影响月之暗面的发展以及创投圈的生态,仍是一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