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隆重举行了纪念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建设三十周年的座谈会,会上正式发布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35年前发展规划》。该规划明确了中国将在保障北斗三号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上,着手建设技术更加先进、功能更加强大、服务质量更高的下一代北斗系统,并计划在2035年完成其建设。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于2020年建成开通以来,系统运行稳定,功能强大,可全方位满足用户需求。全球用户可享受定位导航授时、国际搜救和全球短报文通信等服务,而亚太地区用户则能额外获得区域短报文通信、星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和地基增强等服务。
杨长风举例说,北斗系统已广泛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在使用手机地图时,语音播报已变为“卫星导航信号较强”,而非早年的“GPS信号”。从2022年起,亚太地区的用户在没有移动互联网的环境中,可通过北斗三号短报文通信服务发送“卫星短消息”,报告位置信息。北斗高精度服务在地图导航领域的应用也带来了车道级导航、红绿灯倒计时和共享位置等功能,去年手机地图导航中的北斗定位服务日均使用量超过6000亿次。
据规划,下一代北斗系统将优化星座架构,形成高中低轨混合星座,全面提升时空基准维持精度和自主运行能力。计划于2025年完成关键技术攻关,2027年左右发射3颗先导试验卫星,2029年左右开始发射组网卫星。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谢军表示,下一代北斗系统将融合低轨卫星,进一步提升用户定位速度和精度,从10米级提升至1米级甚至分米级和厘米级。
谢军还强调,北斗系统作为国际四大卫星导航服务供应商之一,其优势在于提供的服务功能最为全面。除了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外,北斗还具有星基增强和短报文通信服务,其中区域服务中的短报文通信已具备1000个汉字的信息传输能力。谢军认为,北斗系统的综合性能名列前茅,与美国GPS系统相当,在安全性和可信性方面表现优异。
北斗系统在国际合作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签署了多项合作文件,产品已出口至140余个国家和地区,并全面进入13个国际组织标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