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贝壳的秘密在“现场”

   时间:2024-11-26 11:15:15 来源:蓝鲸新闻作者:蓝鲸新闻编辑:瑞雪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文|最话FunTalk

2003年的时候,链家的一位小领导,遭遇了职业生涯的挑战,自己手下的员工全走了,一个不剩。原因很简单,那一年,链家开始不“吃差价”,和买卖双方签署三方合约。

现在来看,不管是不吃差价还是签三方约,都是二手房买卖过程中最标准的动作,当时的链家,也无非是把流程标准化了,把价格白盒化了。按理说,这是房产经纪行业的一次现代化改造,不管是公司还是行业,都应该叫好才对。

但是,那一年,这个叫李峰岩的年轻人几乎变成了“光杆司令”。

“理想总是很丰满,现实好骨感”,这句话就像幽灵一样,飘荡在每个产业变革的上空。

变革总是充满曲折,链家那次遭遇,重演了福特的故事。因为创立了标准化作业流程,福特推出了T型车,让汽车制造摆脱了方差极大的手工活,从而让大众都能够买到优质汽车,但T型车生产的标准化一开始其实并不顺利,很多人受不了纷纷离职。

并且,随着对工业的实践和研究进一步精进,人们发现,即便流程和零件完全标准化,产品的质量一致性却无法得到保证。

稻盛和夫在《活法》一书中总结了自己的经验,现场有很多书本上没有的要领,无论哪一样只要稍有差池,产品质量就是千差万别。

这句话指向了两个结论,第一,任何环节的方差都会影响结果的一致性(基于现代化生产,人们一般将一致性视为质量),第二就是——现场是有“神灵”的。

回到2003年的中介行业现场,没有哪个傻子愿意签三方约,因为中介挣的就是信息差的钱,干一单能挣好几万。一旦签了三方约,买卖双方都透明了,就只能挣几千了,你说谁还愿意干?

谁都知道,吃差价这事不对,但若问当时那些参与到游戏当中的人,大家只会说一句,“存在即合理,并且你不干,别人也会干”。每个人,都困在囚徒困境里。

类似的困境还有很多,买二手房一度像赌博,买定离手,结果的好坏全凭运气。作为普通人一生中最大宗的交易,它本应该更严谨、更稳妥,更省心。

看看链家的发展史就知道,从不吃差价开始,链家陆续推出真房源、楼盘字典,这家公司从一张白纸成为国内头部房产经纪公司的过程,也是推动产业标准化的过程。

然后它再横着做,推出了贝壳,又把贝壳竖着做成了行业的“操作系统”。为了让生态更加繁荣,近年来,贝壳向下扎根,搭建数字化底座,也向上建设,推高行业的上限。

房地产是个大市场,虽然最近几年触顶回落,但一二手房的年交易量仍然能有17万亿,比起巨大的体量,整个产业的数字化升级其实才刚刚开始,充满了机会。

这件事,贝壳是从线下往线上做的,但还有很多平台干脆就在线上,按理说大家虽然基因不同,也都有成事所需要的能力项,可是偏偏,只有贝壳把这件事做成了。

所以,挣钱的秘密在现场,赔钱的秘密也在,先赔后挣,或者先挣后赔的秘密也都在现场。

01 你们终于来了

链家宣布不吃差价、签三方约之后,很快便主动要求将购房款打入监管账户,而在此之前,房款都是打给中介公司老板个人的。

这样做当然是很危险的,并且危险系数和房款规模不是等比例放大的。举个例子,2004年的链家,如果账上有500万,对大家的诱惑可能没那么大,但是现在,如果不做资金监管,结果会怎么样?

上周的一个交流会上,李峰岩问与会的人这个问题,包括我在内,其实所有人心里都有同样的答案:要那样,公司肯定就没了。链家把房款托出去的时候,应该就是把这个行业的底线设置在规则以上。

过去23年,李峰岩始终没有离开过贝壳(链家),和当年做了第一批链家人一样,2018年,李峰岩成了第一批贝壳人,之后一直在甚至一直在平台和经纪业务一线切换,2023年,李峰岩调任贝壳经纪事业线贝壳城市首席运营官。

来自现场的真相也持续给他带来了冲击。比如2011年,链家推出“真房源”行动后,他发现客户没了,因为流量断崖式下跌。

不过“微笑曲线”很快就展现了,链家很快在北京异军突起,并且,签三方约,不吃差价被普及到了全行业。

更重要的是,经纪人作为一种职业,从此有了尊严感。如同标准化完善后,福特汽车的工人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他们为自己的工作而自豪。是的,作为C端最大宗交易的居间服务者,就应该有尊严感,而这种尊严感的底层是信用。

但是,不能不承认,在中国的很多地方,这种基于“因为信用,所以尊严”的正循环还没有建立。一些中小城市、房地产信息平台上,假房源仍然跟牛皮癣一样,难治也难消。

因为大多数平台的盈利模式是收取端口费,说白了就是挣流量的钱,至于能不能成交,平台无所谓。作为居住服务平台,贝壳的最“重”的商业模式在成交上,一旦房源或者房价为假,不仅成交不了,还会在C端影响心智,在B端破坏生态。

这正是纯粹的流量模式里二手房行业很难跑通的根本原因,一旦线上和线下脱钩,就无法避免信息差的存在,要消除信息方差,就得让大家都在“一口锅里吃饭”。

2023年12月,贝壳宣布开启了B+模式,这是一种非加盟的全新合作方式的产品和服务集,将贝壳多年经营已有的能力模块化、产品化,供店东和经纪人自由选择,通过轻连接的方式帮助门店运营,实现经纪人、门店与购房人连接,促进行业生态改善。

对于希望参与B+的中介,贝壳有且只有一个要求——真房源。

显然,B+的主要对象是下沉市场,贝壳虽大,但到目前为止,也只进入了100多个城市。在贝壳覆盖不到的市场里,仍然充斥着假房源,所有人都不得不这么做,这就是剧场效应。

但不是所有人都想这么做,怎样才是对行业真正的好,其实大家心里都很清楚。泰安有个中介老板对李峰岩说,“你们终于来了。”

02 接力赛

其实也没几年,北京的街道上已经看不见人字板了。早些年,北京一些热门小区附近的路上,密密麻麻全是各种各样的人字板,好位置还得靠抢,城管一来,各家的中介就得赶紧扛着板子跑。

但现场的秘密其实就藏在这条街上,路上的人来来往往,哪个要卖,哪个要买,又要找哪家的哪个中介去买卖,都不确定,甚至可以说很随机。今天,其实人字板也在,只是线上化了而已,人的随机性也更大了。

在统计学上,随机意味着离散,离散导致方差。管理这些方差是非常必要的,正如稻盛和夫在现场看到的,无论哪个环节稍后差池,最终的结果也会谬之千里。

单就二手房买卖而言,挑战在于从事居间服务的经纪人,在经验上的方差很大。大量经纪人可以维护房源、带看,独立签约的能力却很弱,对签约流程和标准都不是很熟悉,但作为大宗交易,二手房买卖的整个链条很长,环节多,风险点也多,大到卖家是不是要用首付款来还银行贷款,小到房子里的冰箱需不需要留给买家,冰箱又是什么牌子的、什么型号,事无巨细,都需要在合同里详尽表述,准确交割。

客观来说,这些挑战在中介行业里普遍存在,但很多中介公司都很难攻克,因为能力有限。

能力有时候会体现在非常具象的场景,比如很多买卖过二手房的人都经历过的一个场景,那就是最后的谈单环节,买卖双方都会被邀请去中介门店,这些门店通常坐落在社区的底商,面积不大,会议室也只能更小。大家就在这样密闭的空间里,连坐几个小时,人困马乏之后,做下了人生重大决策。

有人把这个环节叫“逼单”,多少对促成交有点用,但这样的环境对客户真的好吗,未必。作为服务企业,客户决定了这家公司的生死,但客户价值到底是什么呢?链家认为,其中一条就是提供周到的服务,向消费者提供的二手房是有保障的。

2021年,同样是行业老兵的黄月平调任贝壳经纪事业线东部区域总经理,贝壳东部区域的中心在苏州。从那以后,他就在想能不能把那些很专业、很繁琐、需要跑很多趟的流程全部集中起来,干脆在一个空间里,甚至一个时间里办掉。

2022年,苏州一站式签约中心启用,覆盖签约贷款、面签、资金托管、过户、拿房本全流程,甚至连房本都可以通过机器自助打印,立等可取。

目前苏州贝壳共设有11个签约中心,全市90%的成交都在这里完成,在签约过程中,签约经理会取代经纪人,严格按照320项规范进行签约,现场会有2个摄像头实时录音录像,来保证签约的规范和有效。

本质上,这不仅解放了中介门店,把有限的资源也投入到撮合交易上,也让买卖双方的谈判和签约更省事省心,当然,更标准化、透明化是对所有人的一种保护。

一个被忽视的历史细节是,福特是在克莱恩建议的基础上,根据工厂现场情况、变化,不断打磨、完善流水线的标准化,才逐渐减少流程、工艺、产品的方差。

这是一场接力赛。

03 管理方差就是管理结果

另一位贝壳元老葛静(人称仙姐)心里很清楚,二手房买卖是高额交易,但即便经纪人严格遵守作业标准,平台也替大家解决了难题,也无法杜绝风险,买卖二手房仍然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现场给这位贝壳首席品质官的启示是,不管怎么在流程中缩小方差,还是有人买到了漏水房,也有人款已经打过去了,但是卖房人就是不配合过户。

当然,不管是链家还是贝壳,这些问题发生的概率都很小,从六个西格玛角度来看,质量结果的方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其实是可以容忍的,但对于购房者来说,一旦发生了问题,就是百分之百的损失。

没有人希望买房子就像开盲盒。所以,早在2013年,链家就推出了四大安心服务承诺,此后不断升级迭代。2018年开始,贝壳也倡导平台上的品牌,向消费者提供服务承诺。至今,在贝壳,这些服务承诺共有37项,覆盖平台465个品牌,累计保障了交易客户达到了600多万,服务承诺履约金额达到了39亿(最终赔付给客户的金额)。

这些数字,付诸案头,看起来确实很好,但一到现场,就会发现结果的方差仍然存在。因为之前,平台上的服务承诺是品牌级的,即平台驱动品牌来提供,但不会强制要求。但品牌和品牌的能力也是有方差的,所以它们能给出来的承诺,同样有差异。

如果把客户满意度视为服务的结果,葛静发现,有时候影响结果的,不仅是品牌提供的服务达不到客户预期,甚至就连方差本身,也会制造满意度缺口。

现状是现在一个客户可能接触3—4个经纪人,41%的场景下,这4个经纪人不属于同一品牌的。

入驻贝壳的每个品牌能给的服务有差异,以漏水为例,这是在品牌服务承诺之间方差最大的,有的是保证外墙等漏水也包括进去。而有的品牌承诺只保障三个月,而有的品牌是保障客户购房后6个月。也有的品牌能力有限,给自己设置的是赔付上限只有1000元,有的品牌更愿意在客户上投入,给客户的赔付上限比较高,可能达到五六千元。

有相当概率,这个客户没有在服务承诺最足的那家中介成交,但他又很难理解,为什么别的经纪人说有漏水保护,但自己选的这家又没有。也许漏水根本没有发生,但承诺方差还是给客户带来了心理落差。

要是客户比较倒霉,交易没有成功,后期服务就更复杂了。虽然说现在有80%的门店都已经承诺了“交易不成,退代理费”,但的确还有20%没有。而贝壳是分佣制度,也就是说,客户交了服务费后,钱已经被房源端和客源端按照一定比例分配了。这时如果发生了问题,让大家都把钱退回来,如果品牌没有承诺,当然就会很难。

管理方差就是管理结果,贝壳决心把服务承诺的方差拉齐。

今年11月,由贝壳推出了平台级承诺,即全平台、全品牌共同承诺,真房源假一赔百、交易不成佣金无理由全退,以及物业欠费,损失先行垫付。

当然,还有一些平台级服务承诺需要更长时间的能力建设,所以先在条件成熟的城市推出,例如郑州的资金安全保障,即如果消费者资金有风险,平台兜底赔付。包括青岛、武汉、南京、深圳、重庆在内,这些城市的全品牌共同承诺了漏水保障,西安全品牌承诺了免电话骚扰。

但是不是只要有承诺,就能让客户满意呢?熟悉中介业务现场的人一定知道,不是那么回事,兑现远比承诺难的多。虽然从实践来看,链家对客户一直是“有理让三分”,这在客观上推动了链家的口碑和业务正循环。但毕竟现在贝壳平台上,有很多中小品牌,他们不是没有愿力去让三分,是根本没有能力。

所以这次,贝壳平台级承诺的机制是先C后B,赔付共担。如果客户投诉到平台,先按照统一的处理标准对C进行赔付,给C一个处理的结果,该赔多少赔多少,然后平台再去看B端的责任,要是品牌达到了服务标准,那平台会来承担这些成本。

9月份,“先C后B、赔付共担”上线后,贝壳平台上的客诉,不仅赔付单满意度从80%提升到了90%,未赔付端从过去的65%提升到接近80%。

其实,客户有时候要的并不只是一个结果,而是确定性和安全感,有问题就解决,要赔付就赔付,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因为在这个市场,上帝是不会掷骰子的。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