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华大学(郫都校区)的名人大讲堂上,四川大学文科讲席教授、北京大学教授李水城为听众带来了一场题为《人类的迁徙与文化交互:古蜀文明的形成》的精彩讲座。他通过回溯历史,揭示了人类迁徙与文化交流如何共同塑造了古蜀文明,特别是三星堆文化的独特面貌。
讲座中,李水城教授首先提及了1987年三星堆遗址一、二号祭祀坑的惊人发现,以及近年来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如何进一步增强了三星堆的影响力。他强调,三星堆青铜文明的独特性与唯一性,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
李水城从人类迁徙的宏观视角出发,探讨了古蜀文明的形成过程。他指出,迁徙是人类的天性,并引用了“夏娃理论”来阐释现代人起源于非洲的观点。
通过考古学、遗传学和语言学的重大进展,李水城阐述了人群迁徙在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都是常态,并举例说明了人类迁徙在欧洲史前农业文明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他将视野转回国内,特别提到了连接东西方的重要交通线路——前“丝绸之路”的形成与中原地区史前文化向西迁徙的密切关系。
李水城进一步探讨了仰韶文化向西北扩张的迁徙浪潮,以及这一过程中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如何促成了前“丝绸之路”的诞生。同时,他也提到了另一支人群沿甘肃南部洮河上游进入岷江上游,并向西南扩散的历史事件。
在谈到古蜀文明的孕育期时,李水城教授聚焦于成都平原宝墩文化的由来。他通过近年来成都平原的考古发现,推测了距今4500年前成都平原可能发生的气候事件,以及这一事件如何促进了人类进入成都平原并营建古城。
对于三星堆文化的形成,李水城教授展示了二里头文化、齐家文化共有的典型器物,并指出了它们与三星堆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他强调,三星堆文化既独树一帜又包容多元,其出土的青铜器、玉器和金器等器物都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影响。
李水城教授在讲座的最后引用了他的老师苏秉琦先生的话,强调了巴蜀文明在西南地区以及中国与东南亚关系中的重要地位。他呼吁重新认识并深入挖掘西北与西南地区的文化交互及其历史文化发展进程,这将是中国考古学面对的一个新的重要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