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民国大师级考古学家吴金鼎曾两度肄业于齐鲁大学和清华国学研究院

   时间:2024-08-25 10:29:29 来源:大力财经作者:冯璃月编辑:瑞雪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城子崖遗址第二次发掘人员合影)

吴金鼎(1901年—1948年),字禹铭。城子崖遗址和龙山文化的发现者,中国最有成就的现代考古学家之一(载《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

城子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存的发现,直接击破了民国时期西方考古学者惯所持之“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观点,以实际发掘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力证实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存在和辉煌。

位于山东济南市章丘龙山镇龙山村东北的城子崖遗址是龙山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因而获得“中国考古圣地”这一光荣称号。

吴金鼎在他的《平陵访古记》中记录了这一重大发现的过程。1928年4月4日,齐鲁大学助教吴金鼎在前往济南汉故城平陵的考察途中,“就高埠上向镇东一望,遥见一小城垣状之台地。询之张君(作者注:当年的龙山小学教师张绳五),盖即吾人前次往平陵之所经过之台地,余曾怀疑其灰土层者也。张君言乡人称之为‘鹅鸭城’。”

这个被当地人称为“鹅鸭城”的小城垣状台地,即是日后声震中国和世界考古学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城子崖。

吴金鼎1901年出生于山东安邱县万戈庄,这一年是清光绪二十八年,也是中国农历的辛丑年。

1901年9月7日(农历七月二十五日),中国清政府代表奕劻和李鸿章在北京与英、美、俄、法、德、意、日、奥、比、西、荷十一国外交代表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失权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此一条约的正式签订,标志着满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吴金鼎的父亲是晚清落第秀才,其时家境已近颓败,吴金鼎在兄弟姐妹八人中排行最小。大哥吴金鳌毕业于山东大学林科,二哥吴英才毕业于齐鲁大学文理科,三哥吴金章毕业于山东大学医科。他的二姐毕业于潍县文美女中,三姐和四姐均毕业于安丘县立女中(大姐的资料未能得见)。

在清末民初国事飘摇的年代,能让子女上学的耕读之家虽不罕见,但一家四子都能考上大学、还能让至少三个女儿都能读完中学的农村家庭却极为难寻。

壹:吴金鼎首次“肄业”于山东齐鲁大学

(考古学家吴金鼎)

1917年,吴金鼎于安丘德育中学毕业,1918年考入山东齐鲁大学文理科预科,1919年考入齐鲁大学文理学院政治历史系学习。

齐鲁大学是一所教会大学,其前身为创办于1864年的登州文会馆,由美北长老会和英国浸礼会共同发起,来自美国、英国及加拿大的多个基督教教会联合开办,是中国最早的教会大学之一。

吴金鼎在齐鲁大学学习期间,一位名叫亨利·鲁斯的美国教授对其日后从事田野考古工作影响至深。

亨利·鲁斯于中国历史及经济学、哲学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他在济南任教时痴迷于山东的风土人情和人文地理,曾遍访齐鲁大地众多历史名胜古迹,时而也会带领学生们一起出行到野外访古。

有文章称,吴金鼎在齐鲁大学的学业成绩非常优秀,“1923年冬他拿到了齐鲁大学文理学院的毕业证照”。转年开学时,吴金鼎被聘为齐鲁大学文理学院历史社会学系助教,这个历史社会学系就是由原来的历史政治系改名而来。

但更多资料表明,吴金鼎1926 年肄业于山东齐鲁大学文理学院历史政治系,并未拿到齐鲁大学的毕业证书。

据载于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网站的资料文章:吴金鼎1926年肄业于山东齐鲁大学文理学院历史政治系。同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1927年完成国学研究院的课程返回母校齐鲁大学任助教,并开始在山东进行考古的实地考查工作。

齐鲁大学于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中被撤销建制,其学科分别并入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和南京大学等高校,校园旧址为现今的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齐鲁大学校史由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继承。

山东大学博物馆亦有文章称吴金鼎“早年肄业于齐鲁大学。1926年考入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在李济的指导下攻读人类学专业。”

可以确认的是,在1926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之前,吴金鼎一直齐鲁大学学习或工作,以其1919年考入齐鲁大学文理学院政治历史系成为大学生的时间计算,吴金鼎在齐鲁大学超过七年时间。

大量的公开资料和文章均有对吴金鼎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之前在齐鲁大学做助教经历的描述。

个人偏向于齐鲁大学校史继承者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的说法:吴金鼎早年肄业于齐鲁大学,后留校任教,1926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

至于吴金鼎为什么会肄业于齐鲁大学且能获得留校任教的资格,作者目前未能找到相关的历史记录或与此相关人物的回忆录或访谈录。个人推测与吴金鼎就读的“政治历史系”调整为“历史社会学系”这一系名的变更有直接关系,但尚无材料能证明这一点。

贰:再度肄业于清华国学研究院

(清华国学研究院首届毕业生师生合影)

吴金鼎1926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中国考古学之父、著名的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李济先生,学习攻读人类学与考古学,成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第二届36名学生之一,也是唯一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山东人。

不过很可惜的是,吴金鼎在清华国学研究院学习期满一年后,亦未拿到毕业证书而再次“肄业”于清华。

岳南在其著作《南渡北归》中引用吴金鼎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同届同学、后任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的戴家祥回忆说:当时“李(济)老师所讲的考古学与我们过去所讲的考古,或者挖古董、收藏古董,实在相去十万八千里。在第二届同学中,只有吴金鼎一个人选择这门专业。吴金鼎山东人,毕业于齐鲁大学,看样子实在是个木讷君子,整天拿着本巨型的外文书,据寅恪师背地对我说:‘吴金鼎英文好极了!’可是他没有写出论文,1927年暑假没有拿到毕业证书。这可能是因为当时找不到一个考古发掘现场”。

吴金鼎后来在他的著作《山东人体质之研究》一书的引言中曾直接说明他肄业于清华国学研究院的经历。“民国十六年(1927)春,作者肄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蒙李济先生授以人体测验之方法。同时且就地实习以资熟练。更蒙助教王以中先生之助,约于一月期间共量清华学生六十八人。此作者对于人体测验工作之第一次尝试也。”

至于吴金鼎没有完成毕业论文的原因,除戴家祥推测“可能是因为当时找不到一个考古发觉现场”或许有一定关联外,同样来自岳南《南渡北归》中引用台湾考古学者苏云峰的一段话或许更能说明事情的原委。

“李济因主持安阳考古发掘工作及赴美参加考古学术会议,在(清华)研究院讲课的时间每学期不过数周,参加研究院教务会议次数也最少,所指导的学生仅徐中舒、吴金鼎二人,在他的《感旧录》中,无只字谈到清华研究院之事,可见他与学生之间,没有建立起像王国维和梁启超一般的亲密关系。”

李济虽然没有让吴金鼎顺利拿到清华研究院的毕业证书,但他对吴金鼎的学术成长却起到了至关重要和慰为深远的影响,《山东人体质之研究》即是在李济的长期远程指导下完成的学术著作。“济之先生慨允以仪器借予,俾得带回山东作长期之测验,以完我未成之工作,所期望者尚远且大也。”

很多年后,李济之子李光谟撰文回忆说:“李济一直把吴金鼎当作自己学术工作的接替者来看待。清华国学研究院时期所建立的一段师生情谊,亦驱使吴金鼎以李济为自己的终身学习的对象。不论是《山东人体质之研究》的完成;龙山城子崖遗址与黑陶文化的发现;《城子崖》发掘报告的撰写;安阳殷墟发掘的参与以至中国西南地区的考古调查工作,吴金鼎都是得到李济的支持和鼓励的。”

2024年3月16日,安丘人吴金鼎籍贯所在地的《潍坊晚报》以洋洋八个整版的规模推出题为《龙山文化发现者吴金鼎》的特刊,其中关于吴金鼎在齐鲁大学和清华研究院的学业时这样描述:

“吴金鼎考入齐鲁大学,选修历史、经济,从成绩上看,历史是他的弱项,却是兴趣所在。如愿拿到齐鲁大学文理学院毕业证后,他留校担任助教。不久又考上清华国学研究院进修考古。其间母校师资紧缺,于是他未等毕业即返回齐鲁大学。”

为了说明吴金鼎的学业成绩优秀,《潍坊晚报》找到了1980年在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档案馆发现的1918年的《齐大招考分数簿》,里面记载了新生吴金鼎考入齐鲁大学时的成绩:三角69、中史65、国文97、作文80、植物79、物理60、图画45、英文74。

《潍坊晚报》的文章说:“从考大学的成绩单看,吴金鼎学得最好的是国文、英文,中史刚及格。可他在校期间却选择了历史学和经济学。”

关于吴金鼎肄业于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原因,《潍坊晚报》的文章提出了新的说法:1927年初夏,吴金鼎忽然接到母校致函,称眼下齐大师资紧缺,望速归支持。此时清华第二届研究院班即将毕业,很快即可拿到非常珍贵的毕业证。可素怀感恩之心的吴金鼎没有犹豫,仅带着一丝淡淡的遗憾就回齐鲁大学任教了。故当年6月7日清华研究院教务会议审查并确认发毕业证的名单中,尽管导师李济也在场,却是没有吴金鼎。

“吴金鼎从清华国学院回来是因齐大师资紧缺”更早的文章是2020年1月6日刊载于《大众日报》署名为记者许志杰的文章《吴金鼎:中国考古学界具有开拓性贡献的大师级人物》,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还写到:

“1930年春,吴金鼎被李济召到中研院史语所考古组,参加殷墟发掘,并在李济的指导下将《山东人体之特质》一文加以润色,更名为《山东人体质之研究》,顺利通过毕业答辩,拿到清华国学院毕业证书。”

但,昙花一现的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早已于1929年夏天正式关门大吉。

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往事已湮没于长久的岁月之中,但吴金鼎是否两度肄业于中国的大学,都丝毫不影响他在日后成为中国最为耀眼的考古学家之一。

叁、以发掘城子崖之功留学伦敦大学获博士学位

(城子崖遗址发掘报告)

1927年秋,肄业于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吴金鼎返回山东的母校齐鲁大学继续做助教,从而为其日后考察城子崖遗址和发现龙山文化创造了机缘。

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习经历和导师李济为数不多但影响极大的指导,让吴金鼎坚定了他从事田野考古工作的决心和进行新石器文化研究的方向。

据吴金鼎在《平陵访古记》中记述,1928年4月4日,吴金鼎在对济南故城平陵进行第二次古迹调查时,“就高埠上向镇东一望,遥见一小城垣状之台地……见火烧之遗迹,红土堆积甚厚。烧火之处似具一定之形状者。崖上之灰土包含层极为显著。中含陶片、石块及贝骨等物,颇与吾人所常见者不同。未几,掘获骨质之锥二枚,其制造之粗糙颇足代表其年代之久远。余心不禁狂喜。……盖余以认明此龙山遗址,确为新石器时代之一村落。一部古代史迹深藏黄土垄中,嗣后余将牺牲所有余暇,尽吾全力以求此遗址之了解。”

在1928年至1929年间,吴金鼎先后六次对这城子崖遗址进行了详细考察,并将考察的情况通报给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导师和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考古组主任的李济,并由李济向史语所傅斯年进行了汇报。

由于中原大战影响而停止了对安阳殷墟遗址发掘的中研院史语所在傅斯年的决定下,与山东省教育厅联合成立“山东古迹研究会”对城子崖遗址进行科学发掘。研究会由傅斯年任委员长、李济任主任,日常工作由当时已被聘为中研院史语所助理研究员的吴金鼎负责。

山东古迹研究会于当年11月7日到12月7日对城子崖进行第一次发掘,1931年10月9日至31日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在第一次发掘之后,吴金鼎被任命为山东古迹研究会负责人,直到他1933年去英国伦敦大学留学。

中研院史语所对城子崖遗址的考古发掘取得了一批以“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这些出土的黑陶“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硬如瓷,掂之飘忽若无,敲击铮铮有声”,因此被称为“黑陶文化”,后在梁思永的建议下改称为“龙山文化”。

由于在城子崖遗址发掘工作中的优秀表现,吴金鼎得以正式进入李济领导的中研院史语所考古组工作,并参与了安阳殷墟第四次发掘和撰写了部分发掘报告。

作为史语所所长的傅斯年与吴金鼎日常交往不深,但对其所取得的学术成果赞赏不已,出于培养中国考古学界人才的考虑,傅斯年一力促成了这位山东老乡获得了山东教育厅公费留学的机会。

(傅斯年给教育部的推荐信)

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资料,1932年傅斯年在写给教育部的推介信中说:“本所最有成绩的助理员中,有吴金鼎一员,山东籍,研究历史学民族学等,其著作之已刊者有《山东人体质之研究》等,待刊者有《历城龙山城子崖发掘报告》等,此项已刊著作,甚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称许,确是中国最近之科学精作,其待刊之件,所关尤为重要,所有本院与山东省政府合组古迹研究会之发掘工作,由其经手办理,卓著成绩。似此专家之才,苟得再在国外先进之学术团体中加以培植,后来成绩必更无可限量。惟本院限于经费,无派送留学之机会,而该员籍隶山东省。近颇有公费留学缺额待补,如能由院函致教育部转饬山东教育厅查照情形,酌量办理,亦助成人才之道也。”

鉴于吴金鼎在考古学特别是在山东考古学界的贡献,以及傅斯年的极力推荐和帮助,吴金鼎终于递补进入山东省教育厅的公派留学名额,于1933年7月偕夫人王介忱(陪读)留学于英国伦敦大学研究院,师从教授叶兹(Professor W.Perceval Yetts)攻读考古学博士学位。

赴英国留学之前,吴金鼎投入了极大的精力撰写城子崖龙山文化发掘考古报告,这本由中研院史语所于1934年正式出版的《城子崖》全书共七章,吴金鼎一人独立撰写了其中两章,另与人合写了四章。

留学伦敦大学期间,吴金鼎以自己多年田野考古的积累,撰写并出版英文著作《中国史前的陶器》,这是当时关于中国史前陶器最为详尽的著作,继而称为世界各国学者研究中国考古学的必读书目之一。

1935年,吴金鼎获得伦敦大学中国委员会(ChinaCommittee)的奖助金回中国考察最新出土的陶器,10月在伦敦完成《高井台子三种陶业概论》,后于1936年在史语所专刊之十三《田野考古学报告》第1册上发表。

1936年,留学期满时的吴金鼎正跟随英国教授、泰斗式的埃及学考古学家皮特里(Professor F.W.Petrie)在埃及进行发掘,傅斯年再次出面致信山东省教育厅,为吴金鼎申请获得了延长留学一年的机会。

1937年,吴金鼎顺利完成博士论文(“Prehistoric Pottery in China”)《中国史前的陶器》获得伦敦大学博士学位,而后归国。1938年,博士论文获伦敦大学出版基金资助出版。

(吴金鼎发掘大理苍山时的执照)

吴金鼎学成归国时正值抗战爆发,他追随清导师李济的步伐先赴长沙、后迁昆明、再至李庄,先后就任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专门委员、中研院史语所副研究员和研究员,并在随后的工作中主持了云南苍洱地区古代遗址、四川彭山汉代崖墓和成都前蜀王建墓的发掘,为中国西南地区的考古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1944年3月,吴金鼎曾一度弃文从武参加抗战。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吴金鼎应邀回济南主持母校齐鲁大学的复校工作,先后任齐鲁大学历史学教授、文学院院长、国学研究所主任,更兼校长室西文秘书、校训导长、图书馆主任等多职,繁重的行政及事务性工作让吴金鼎再无机会于精力参与他最为热爱的田野考古,使之成为他人生最后阶段永远的遗憾。

1948年初秋,吴金鼎在北京协和医院查出胃癌晚期,医生表示药石无医回天乏力,吴金鼎只好随着溃退的国民党大军以及纷乱的人流返回济南“静观待变”。

1948年9月18日,平津战役“大战临近的济南城连外城的圩子门都封锁了,有重兵把守,不准进出城,患重病的齐大文学院院长吴金鼎因不能进入南圩子门到齐鲁医院及时救治,最终与世长辞。”

这位将自己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田野考古事业的卓越的考古学家,终年仅48岁。

—— (全文完) ——

本文部分参考资料及图片

百度百科“吴金鼎”词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公开资料

岳南著作《南渡北归》

周学泽《观澜亭丨山东大学成立“吴金鼎班”,吴金鼎是谁?》

许志杰《吴金鼎:发现了龙山文化》、《吴金鼎:中国考古学界具有开拓性贡献的大师级人物》、《吴金鼎和》

刘长秀《吴金鼎:最有成就的现代考古学家之一》

翟德芳《龙山城子崖:开启一个时代的考古发现》

潍坊晚报《龙山文化发现者吴金鼎》特刊

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发现龙山文化第一人——吴金鼎与原3 13号别墅》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