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熬住!我们终将与熟悉的世界重逢

   时间:2023-01-09 16:49:30 来源:互联网编辑:茹茹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1941年,抗日战争在经历了百团大战的辉煌之后,突然进入了至暗时刻。

英国迫于日本压力,宣布关闭滇缅公路,日军同时封锁闽浙沿海交通。至此,除中苏运路外,中国全部陆路外援断绝。

1941年5月底,中条山战役结束,国民党军应对不力,在日军精心策划的攻势下大败,基本丧失苦心经营的中条山根据地。

而随着冈村宁次的上任,敌后斗争也变得艰难起来,日军华北方面军开始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北岳、平西区进行“铁壁合围”大“扫荡”,日军把这次“扫荡”称之为“百万大战”,以示对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的报复。扫荡过程中,日军实施极其残暴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抗日根据地纷纷陷入了地盘缩水、基层政权被破坏、有生力量损失的困境。

同一年,国内连续遭遇水灾、旱灾、大风、冰雹、霜冻、蝗虫等多种自然灾害,国统区15省减收了20%;主要产米区四川减收了50%,整个中国陷入了饥荒之中。

而国民政府不仅停发了八路军的军饷,还沿途设卡,严禁各类物资运入边区,想把陕甘宁边区困死。

一瞬间,抗日的中流砥柱,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

怎么办?是就此放弃躺平摆烂?还是拼死一搏鱼死网破?

历史在这一刻,做了另一种选择。

1941年春天,在延安以南45公里,一片荒凉的南泥湾,进驻了一支八路军的部队——王震的第120师359旅,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这片烂泥滩里,开辟一个“好江南”。

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就此开始。

三年时间里,359旅开荒种地超过10万亩,养猪4200多口、牛820头、羊7800多只,还创办了酒油厂、纺织厂、鞋厂、肥皂厂,建起了自己的盐井、煤井、磨坊、骡马店等,实现了肉油菜100%自给和粮食200%自给。

就是靠着大生产运动,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熬过了抗日战争最黑暗的时期,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最后终于看到了抗战胜利的黎明。

历史就好像是一条莫比乌斯环,每个人都以为自己在不断往前走,但走着走着,却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又绕回到相似的场景。回顾80年前的这段“熬”的岁月,也许对当下的我们,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壹 复苏在望

自从国家防控政策调整后,大家普遍感受是身边“小羊人”越来越多,而期待的报复性旅游、报复性消费似乎并不明显。

有些人以此为依据,对2023年的经济持悲观态度,认为就算放开,经济也不会好,因为老百姓没钱了,没钱消费,经济怎么可能发展?甚至还有一些黑嘴也在各个平台在不停地唱衰中国经济,打击国人信心。

这话对不对呢?有一定迷惑性,但不客观。

2022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有一个提法,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一些人把它理解为一个套话,但事实上这才是对中国经济形势最准确的判断。

经济学理论认为,决定经济增长的几个关键因素包括物质技术基础、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等等。

仔细盘点一下我们会发现,中国在这几个因素方面的优势和资源,并没有因为三年疫情而有所减弱。

比如物质技术基础方面,2021年,中国经济规模达到114.4万亿元,2022年预计达到120万亿,继续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市场主体超过1亿,世界500强上榜企业数量已与美国相当,其中不乏华为这样让美国都有所畏惧的企业。而华为已经在2022年营收不仅实现止跌,还略有增长,基本上走出了寒冬。

比如从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方面,中国人口超过14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近4亿,是世界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这样庞大的人口规模特别是中等收入群体,也必然会带来旺盛的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同时,中国城镇化仍在进行,而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也已由“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这都意味着内需方面的巨大潜力。

再比如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人口红利”是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中国有近9亿劳动人口,劳动力资源绝对量庞大。

同时,我国一年大学毕业生有1000多万人,有1.7亿受过高等教育和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9100万科技工作者。这些丰富的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显著地提高了中国的知识创造能力。

经济发展有其自身逻辑和周期,有波峰就会有波谷,当下压力巨大,但祸福相依,危中有机。而这些客观条件和显著优势,就是中国经济迎来复苏的起点和基础。

事实上,当很多人还在靠“报复性消费”“报复性旅游”来观察经济的时候,复苏的迹象早已在其他方面有所体现了。

比如股票市场,沪市综指已经从2880点的低谷回到了3157点左右,实现了近300点涨幅。

在汇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也脱离了颓势,基本回到前一段时间高点,回到7以下。

还有居民侧存贷比,十多年来首次下降,从2021年的69.4%,降到了10月底的64.7%,回到了2018年水平。再叠加看2022年的存款数据,梳理央行披露金融统计数据可以发现,2022年前三季度住户存款新增13.21万亿元,较上一年同期多增4.72万亿元,也就是说,接近每个中国人新增存款1万元。

看来老百姓只是“没花钱”,并不是“没钱花”。这就是给2023年留下的重大利好,只要把这笔钱释放出来,就能带来2023年的强劲复苏。

所以真正聪明的人,早就已经开始布局2023年了,而整天抱怨经济形势不好的人,在2023年可不再有疫情防控的借口可以找了!

当然,中国经济2023年的复苏是必然的,但是想让它像弹簧一样强劲反弹,还存在很大困难,因为世界经济仍处在衰退边缘。

美国主要经济体2022年11月制造业PMI数据全线大跌,跌破荣枯线。现在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是3.7%,1年期国债收益率是4.52%,长短收益率倒挂创了新高。从历史来看,这种倒挂是经济衰退的预兆。在美国高债务、高利率、高通胀、低增长形势下,美国已经进入了经济衰退的下行通道。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放缓至2.7%,且有25%的概率增速会低于2%。经合组织(OECD)的预测更加悲观,认为明年全球经济增速可能只有2.2%。世界贸易组织也报告,2023年全球商品贸易量或将只增长1%,远低于此前预测的3.4%,这将加剧全球经济衰退的风险。

欧美等主要经济体增长前景黯淡,意味着明年海外需求总量将出现下降,叠加欧美通胀仍处高位、美联储持续加息,以及全球范围内产业链、供应链加速调整等不利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外贸可能会大幅萎缩。

中国的经济繁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贸,如果外贸不景气,中国经济就算复苏,也只是缓慢复苏,达不到U形弯的程度。这就像你开车,如果车外零下50度,那么就算你再开暖风,也只能勉强不冷,达不到暖和的地步。

所以2023年的形势,就像新年贺词中说的那样,大家都在坚忍不拔努力,曙光就在前头。大家再加把劲,坚持就是胜利,团结就是胜利。

贰 四招熬出腾挪空间

在曙光就在眼前的时候,仍要熬一段相对艰苦的岁月,才能笑到最后。

但到底怎么个熬法,很有讲究。

只是简单地努力坚持,这并不算熬。因为那只是在躺平打发时间,产生不了什么价值。

但是,如果在坚持之外再谋求突破,这才真正具有了“熬”的意义,就像熬汤一样,重点不在于熬,而是熬的过程中萃取的精华。

当年的八路军在熬之余,搞大生产运动,壮大了自身,为胜利熬出了物质基础。

而在今天,中国在保持着规模最大的贸易顺差、较低的通胀、高达3.0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的优势下,仍然使出了四大绝招,做好最周到的考量、做好最万全的准备,抓住时机,蔚然起势,相比一众忙着保命的国家,完全是一股清流。

第一招就是刺激消费。

经济问题好像很复杂,其实简单来说就三条,外贸、投资和消费,而归根结底还是消费。有消费才有投资,有消费才有生产,所以消费,才是经济发展的终极引擎。

2021年,新兴国家的 GDP 增长中,消费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 65.4%。而在全球经济复苏态势不稳甚至部分经济体可能陷入新一轮衰退的背景下,国内消费复苏将是2023年中国经济的最大希望。

就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那样,“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强调消费复苏对于中国经济持续恢复的重要作用。”

那么怎么刺激消费呢?简单来说就是恢复消费场景。

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逐步优化,经济社会运行将会重回正常状态,以往被封控的商场、店铺重新开业,以往受限的旅游景点也重新开放,线下接触型、聚集性消费逐渐修复。12月26日,北京多家餐企发布上周末的堂食“战绩”,其中,平时在家里吃不到的海底捞、湊湊火锅、巴奴等餐企的部分门店“一桌难求”,部分餐企门店迎来全年单日最高销售额和翻台率。

与此同时,一些企业也抓住机会开展了突围,比如白象11月25日至12月4日就在长沙开设了全国首家“白象泡面工厂”体验站,通过高度还原的生产线及产品制作流程,让消费者有滋有味沉浸式了解一块方便面的诞生,实打实地拉近了消费者对白象产品与品质的感受。体验站“营业期间”成了一众“爱玩儿”的长沙市民逛街打卡的新去处,天天人流爆满。

为加快消费市场回暖,多地还陆续推出各种促消费活动,12月以来,已有超过40个城市宣布发放消费券,覆盖汽车、餐饮、运动等多个领域。根据过往地方政府发行消费券对消费拉动的经验数据,一般乘数在3-4倍左右,即100元的消费券,可以带来300-400元的消费额。

当然,内需的释放需要时间,所以在眼前,还需要把外需继续巩固,因此中国使出了第二招:抢订单。

佛山经贸代表团在欧洲三国揽下超5亿元意向订单,苏州组织超200人经贸团到德法和知名企业“面对面”磋商,浙江更是政府牵头“走出去”,万企出海洽谈。这些疫情期间保持韧性的城市,熬过后即刻动身,抢回失速的时间。

外需的确在减弱,但越是这样,越需要主动出击,把失去的订单抢回来,而当下正需要这样只争朝夕的精神。

目前,除了外贸大省组织外贸企业组团赴欧洲、日本等地“抢订单”后,中国不少地方、行业协会也都行动起来,为企业出境参展、开展商务洽谈提供便利。一些动作快的企业已尝到甜头,很多义乌老板早早加大马力生产梅西和阿根廷队的周边产品,梅西的夺冠加冕也给远在万里之外的他们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这次“抢订单”无疑改变了过去“等订单上门”的被动局面,是中国外贸积极适应国外需求减弱做出的战略调整,毕竟“千封邮件,就是不如一次见面”。而对于大部分外贸企业来说,“抢订单”的最佳“姿势”,仍然是与合作商面对面接触、坐下来商谈。同时,年底抢订单也恰逢其时,每年最后两个月临近年末,又逢“黑五”、圣诞等国外购物季,被业内认为是外贸“黄金期”。

这次中国的集体冲刺抢抓订单,带回的不仅是订单,还是2023年的经营布局。可以说,这两个月,将为来年一年的发展“定调”。

热情奔赴全球各地的经贸团,也在向外界传递出中国经济鲜活的生机与复苏的韧性。

第三招,支持互联网企业。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我们对比一下2021年经济工作会议就会发现,这次会议并没有提及反垄断和资本无序扩张的内容。这说明,互联网企业在经过监管规范后,已经告别寒冬,仍然被国家认可和扶持。

注意三个用词,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这显然是对互联网企业的一个方向性指引,比如引领发展,就是互联网企业不要总盯着买菜、团购,而是要投资新能源、半导体等高端制造业,帮助国家解决发展方面的问题。

创造就业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毕竟互联网公司动辄影响数亿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数千万劳动力和小微商户,提供了大量灵活就业的岗位,为了稳定就业,扶持平台经济是必不可少的。

同时国家也提出国际竞争,显然是支持互联网企业出海,互联网企业不要总盯着国内市场,国内市场已经饱和了,应该像美国互联网企业那样到全世界去攻城略地,比如菜鸟物流、阿里云和腾讯出海、拼多多进军美国等等。

这说明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政策风险已经基本告一段落。与此同时,中美就审计问题达成一致,美国也暂停了对中概股的打压,互联网企业在2023年即将迎来复苏成为大概率的事情,“大厂裁员”不会再总成为新闻头条了。

第四招就是呵护民营经济。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扶持民营经济。

扶持民营经济的话其实每年都在说,但把扶持民营经济上升到“对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的高度,还是第一次。

我们都知道,前一段时间,媒体一直在热炒“中信收购腾讯”、“联通收购腾讯”、“重启供销社”、“重启大食堂”,引发公众特别是民营企业担忧,其实大家担忧的并不是这些新闻,而是这些新闻背后的含义:中国是不是要倒退回计划经济年代?民营经济是不是会被国有经济吞并?

而这次表态,显然就是对这种谣传的回应,明确提出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要知道,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就业、90%以上的市场主体数量,只要民营经济在国家呵护之下茁壮成长,就能稳住经济大盘。

当前世界经济处于摆烂状态,中国只要熬过去不倒下,就能看到最后的胜利,更何况中国不仅在熬,更在有所作为,那么相信这一轮衰退周期过后,中国一定能够站上世界之巅。

叁 普通人该如何“熬”?

中国经济,正置身于一个宏大叙事的时间窗口,就像一条时代洪流,带领每一个洪流中的鱼儿向前奔涌。

而对每一个鱼儿来说,只有躬身入局,融入到宏大叙事的洪流之中,才能踏上浪尖,抵达彼岸。

鱼儿如此,我们普通人同样也是如此。

糟心的2022已成为过往,中国经济即将迎来复苏,但彻底复苏需要时间。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终将恢复应有的秩序,但这种恢复同样需要时间。

这段时间我们更需要熬住,我们越向往3年前的美好时光,就越不要倒在黎明之前。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一辈子遭遇一战和二战,在临终前写道:只有经历了光明和黑暗、和平与战争、兴盛和衰败的人,才算是真正生活过。

而经历了三年疫情的我们,也到了重新和熟悉的世界重逢的时候。事业不畅、恋情不顺、生意不好、学业不佳,不再有疫情做借口。家国一体,时代洪流下,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也应该主动结束这段灰暗的日子,熬过这最后一程,站上前往下一趟旅途的起点。

近日一支短视频《熬过,更懂成长》也因为聚焦类似的话题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该片把镜头对准几位青年略有迷茫但坚持不服输的蛰伏期,也记录了他们最终走到聚光灯下的闪耀一刻,看见了更辽阔的人生。

其中,有在残酷现实面前,拥有无尽勇气追求热爱的歌剧演员;有坚定探索新的可能,把日子过出不一样精彩的自媒体博主;有在选定的道路上深耕自己,找到内心平静的医学博士后;也有面对挫败,不断发力重新出发的青年导演。

尽管各自的人生轨迹并无交集,人生境遇也千姿百态,但是,片中四人都曾经历过困顿,都在“熬”里体会着人生百味,在“熬”里把生活变得有滋有味,在“熬”里蜕变成了真正的自己。这也恰恰回应了我们普通人该怎么熬。

而作为短片的出品方白象,也同样是“熬”了20多年,才有了近两年的不断“出圈”。1996年以前,白象是河南省粮食厅下属一家亏损1000多万元、濒临破产边缘的企业。彼时,现任白象集团董事长临危上阵,接手白象。1997年,白象推出了更大净重的100克方便面,有效解决消费者痛点,一举扭亏为盈。

但是,白象很快又遭遇了外资同行的惨烈竞争。对此,白象并没有选择妥协,反而在蛰伏的那段“熬”的岁月里,积极研究新配方、新汤料,在熬出了无数锅大骨汤之后,研发出了后来深受消费者喜爱的“白象大骨面”,成为中国“骨汤方便面”品类的开创者,也晋升为中国方便面行业的“四大天王”之一。可以说,熬,也是白象走到今天的重要密码。

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企业,熬其实是一种修炼和升级,也只有熬过去,才会迎来精彩的未来。

就像80年前的南泥湾那些放下枪杆子拿起锄杆子的汉子们一样,以日拱一卒的精神,一点一点奋进,创造无限可能。

以史为镜,能知兴替。在世界处于百年变局的今天,每个人的人生都没得选择,每一个国家也没得选择。要活出个人样,只有在“熬”的过程中,不要停下脚步。度过的每一分、每一秒,走过的每一步,都是一种向前、是一种韧性、一种对初心的执着。

也许,多年后,我们再回顾这段日子,会感谢在熬中做出不懈努力、想方设法刺激经济、增加就业和人民收入的国家,会自豪在熬中不放弃、不后退的自己。

加油!每一个向往未来的人!熬住!我们终将与熟悉的世界重逢!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